(南充市第五中學校,四川 南充 637000)
初中生物學屬于一門綜合性知識非常強,并且能夠將理論與現實緊密關聯的學科。教師在生物教學活動中,通過采取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小組內創設課堂問題讓學生們進行觀察分析,之后將觀察、探討研究結果整理成書面報告形式,最后由教師對課堂問題統一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們對生物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幫助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認知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分組合作學習方法,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及綜合學習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分組合作學習,這個教學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國。即是教師在課堂內把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設定明確學習目標和分工,引導學生共同合作學習探討,以取得更好教學成效的教學應用方式。新課改也大力倡導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應用模式,并支持其廣泛應用到各教學領域中[1]。
初中學生的個人能力、學習方法以及整體素養都存有較大差異。因此,生物教師在進行分組合作的教學活動里,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對應的教學目標,將學生科學分組,盡可能均衡各小組的能力配比。生物學習小組的科學常規配比是6人左右,這個配比數量有利于組員之間更好的互動學習、保證分工明確到位,并定期輪換分工崗位,全方位的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教師將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后,給與小組內學生一定交流溝通空間,可以增強彼此合作默契,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學實效。同時,教師在將分組學習應用到生物教學活動中時,要選擇適合學生并與其現實生活關聯的教學內容,規避脫離實際生活和學生理解接收能力范疇的教學問題。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最大程度發揮分組學習的應用實效[2]。
例如,教師在講解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這節課時,由于這些植物多是學生現實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因此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會大大增強。教師可以適時的提出藻類、苔蘚以及蕨類植物的具體生長環境如何?它們都有哪些特點?…一系列教學問題,引領學生更積極的思考、探討這些課堂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掌握程度,極大的提高生物教學實效。
初中學生已經褪去小學時的稚氣懵懂,具備一定程度的主動學習認知能力,對于新鮮未知的知識探究欲望極濃。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活動時,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重視并多進行分組合作實踐活動。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和綜合學習素養,同時也大幅提升了生物教學實效。
例如,教師在講到《植株的生長》這一節課時,首先講授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驗中需要嚴格注意的事項,之后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踐操作。相比傳統枯燥的單一課堂講解教授,這樣的實踐教學更能提高生物教學實效。學生按照已分配的小組進行1-2次合作實踐,通過教師準備的植株材料、實驗設備,認真嚴謹的完成整個合作過程,并科學完整的記錄整個實驗數據結果。通過這樣的分組合作實踐,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求知探索能力、合作包容能力以及團體意識都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全方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素養[3]。
初中生物教師在分組合作學習的應用中,要充分遵循學生主體、教師引導輔助的教學理念。學生在進行分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受自身學習能力和掌握知識程度限制,經常會遇到一些的問題難點,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會對后期學習產生連鎖影響,也將降低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輔助作用,為學生釋疑解難,幫助其更好的消化理解相關知識點,極大的提高了生物教學實效。
結束語:綜上所述,本文首先淺述了分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涵義,之后針對分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做了具體說明,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鑒效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要摒除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創新,并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新型教學理念。將分組合作學習全面應用到生物化學教學中,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及全方位學習素養,最終實現良好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