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鄉實驗學校,江西 萍鄉337000)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這是語文老師耳熟能詳的葉圣陶先生的名言。從資源的角度說,教材不過是語文教學資源的一個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堂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里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①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這樣說,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只要留心觀察,注意平時資源的積累,并且將生成性資源與預設性資源相結合,就可以實現語文教學超越“例子”的突破,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進行語文教學。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成性資源呢?在筆者看來,生成性資源是指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伴隨教學過程而產生的課程的因素來源。包括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各種狀態與行為。
對于語文生成性資源的開發,我主要是運用在作文的教學中。一個人寫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現在提倡素質教育,提高一個人的能力比教會他一道題更重要,那么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考慮,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勢在必行的。另外從應試的角度考慮,語文考試中作文占據了半壁江山,提高及格率和優秀率也都指望著作文發揮作用,可見它的重要性。
而對于我校的學生來說,寫作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校的學生很多在小學的時候沒有受過系統的語文訓練,寫作水平較低,每次寫作文時積極性不高,老是抱怨沒有什么東西可寫,就算寫了也是敷衍了事。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老師也是想盡各種辦法,除了平時加強作文訓練之外,寫觀察筆記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注意總結平時的生活,為寫作文積累材料。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每周一次的觀察筆記我不規定題目,想到什么就寫什么,這樣做的好處是不限制學生的思路,壞處是對于學習不夠自覺的學生沒有規范,容易亂寫。所以我也會推薦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文章,開始是挑選優秀作文選內的文章,學生覺得有一定的差距,總覺得自己怎么寫都寫不到那么好,反而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學生在觀察筆記中寫道,自己已經在努力地寫作文,可是改過幾次還是沒有人家優秀作文寫的好。本來是想給學生指出一個方向,沒想到效果不夠好。于是我改變了方法,從學生的觀察筆記中找到相對較好的文章推薦給學生。書本提供的資源很經典,禁得住推敲,但是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距離感,而學生的習作來源于學生,使他們更有親近感,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班級中一個學生頭腦靈活,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所以數學的成績很高,反之他對語文就沒什么興趣,他的語文成績并不是太好,甚至有點不喜歡語文課,平時寫作文也比較困難,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文的作業。但是我發現這次的作文他寫得還有點意思,雖然文筆還很稚嫩,不能算作多么優秀的作文,但最少是他自己認真寫過的。所以我把它作為范文在班里推廣,還入選了學校的校刊。這對他本人是一個促進,現在這個學生語文課上表現比以前積極多了,寫作文也不那么困難了。偶爾也能看到這個學生的妙筆。看到平時寫作文不是太好的同學只要認真寫了,也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甚至是入選校刊,其他學生的積極性也比以前高了一些,在第二周收的觀察筆記作業中,又有一些不太認真的學生認認真真的寫了一篇觀察筆記。所以注意對生成性資源的積累和運用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全體學生,都是比較有好處的。
當然,由于學生的作文水平并不高,所以我平時積累最多的還是他們的錯例。
《新課標》中第四學段(7~9年級)的課程目標中規定:“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②所以初一第一學期我們把練習作文的重點放在怎樣把事情寫具體上,經過平時的觀察,我們發現,就算完成一個最簡單的寫事作文,學生也老是抱怨沒東西可寫,400字就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了,下面是一個學生習作的片段:
我看電視比看漫畫書還要入迷呢?因為我感覺電視上演得都是世界上很少有的真實,所以我看電視比看漫畫書看別的什么都感興趣。只要有我看的電視臺,我不管我借的漫畫書什么時候還我都會放下手中的書去看電視或放下作業看電視。好幾次因為看電視寫作業寫到十點多起不了床被媽媽說。
這是典型的事情寫的空洞的例子,本應該是具體描寫的段落,讓學生用一百多字就說完了。大部分學生的語言都是敘述性的,缺乏細節的描寫,這樣的文章很空洞,字數更不可能達到600字的標準。
在講評作文的時候,告訴學生要把事情寫具體,學生還是不知道什么是事情寫得空洞,如今把他自己寫的作文擺在這里,他就明白這樣寫是不對的了。找到問題還需要對癥下藥,在給學生講清把事情寫具體的方法之后,就讓學生動手解決這個麻煩的問題。
為了讓學生更輕松地修改作文,我們選擇了更典型的一個片段。
醫院離我們有一里地那么遠,我爸沒帶一分錢。我爸雙手抱著我,用身子擋著雨送我,過了5分鐘左右,我到了醫院。
這篇作文主要是通過爸爸冒雨送“我”去醫院來表現爸爸對“我”的愛,這個片段本應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卻讓這個學生用幾十個字一筆帶過了。由于剛剛學過了《背影》,里面有很細致的動作描寫可供參考,老師要求學生在課上對這個片段進行改寫,要求就是做到具體生動。所有的學生對一篇文章進行修改,可以很容易找到學生的問題,也容易發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修改同一個片段,學生也比較容易明白寫成什么樣子就是合格的,寫成什么樣子就是優秀的,有了比照,更有助于學生的提高。修改完同一篇文章,再讓學生回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學生就知道應該從什么地方著手,自己的文章也可以改得很精彩了。
每次批改完學生的作文,我們還有一個繁瑣的任務,那就是留下學生的資源,無論是范例還是錯例,對于老師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可以從中選擇很多有用的資源,比如說病句的例子,學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讓人忍俊不禁的病句,而這些病句又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對修改病句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從作文中總結出來的生成性資源不單是作文課可以用,也可以運用到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去。使平時的語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共同作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以上就是在作文教學中應用語文生成性資源的例子,這只是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個積累,當然,仍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說學生吸收的效果還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狀態,在很多時候都是在做重復性的工作,效果不會太明顯,但是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只要堅持做現在的工作,注意從中總結優點和不足,一定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