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區柳蔭中學校,重慶 北碚 400718)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問題情境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所熟識。所謂的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指如何給學生營造一個問題氛圍,讓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最終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初中生由于年紀普遍不大,因此他們對一些故事都非常感興趣。為了打破數學課堂過于沉悶的氛圍,可以適當的結合一些故事創設問題情境。這樣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集中注意力。例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新課時,可以“印度國王獎賞象棋發明家的故事”為素材,設置問題情境來引入新課,從而發現規律,嘗試“以此類推第五個、第六個格子中應放多少粒麥子”,再列出計算第64個格子中麥粒數的算式。以此來引入新課,增加了趣味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見影,學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
知識是源于生活的,有很多數學知識是可以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的。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中,可以這樣創設情境的:兩大購物中心新世紀和重百為迎接雙十一,都進行促銷活動,其中新世紀是全場物品打六折銷售;重百是實行買兩百送一百的活動,請問在標價一樣的情況下,到哪家購物更合算? 這問題一出,許多學生覺得這與自己密切相關,于是都會主動地思考,然后解決問題。可見一個好的情境,能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學到有用的數學,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不斷地嘗試探究解決新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要為了創設情境而刻意為之,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必須要在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上創設情境。這樣可以避免創設問題情境時所產生的盲目性。例如在解決相切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已知⊙A、⊙B外切,它們的半徑分別為1cm、3cm,半徑為5cm的⊙C與⊙A、⊙B都相切,請問這樣的⊙C一共可以畫出幾個?在此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圓的位置關系,在認識上已經具備了相切兩圓——內切與外切的兩種位置關系(圖形表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主動探求⊙C的個數(圖形想象),顯然已經具備了條件。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激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更多的孩子喜歡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