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娟
記敘文以寫人記事為主,主要的表達方式是記敘和描寫,能否打動他人,很大程度上就看敘述的事件,刻畫的人物,描繪的場景是否具備真實性。所以,有人說,真實性是記敘文的生命。然而,在平時的寫作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對記敘文的真實性的理解是有所偏頗的,不少同學認為就是必須寫自己的真實經歷,寫真人真事。
因為認知上的狹隘,自然可以想見學生選材的局限性。鑒于以上原因,筆者將就記敘文寫作的真實性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薄看法。
記敘文的真實性應強調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兩方面。
記敘文的寫作要符合基本的生活真實,所以我們鼓勵學生觀察生活,要善于發現生活之美,記敘、描寫生活中的客觀存在。但生活的真實絕不等同于真實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為一種文學創作,記敘文的寫作絕不是按部就班地把真實的生活照搬進作品中,也不能僅停留在追求生活真實的層面上,我們更應該注重其藝術層面的真實,不管是生活中的客觀存在,還是虛構的人物、事件,只有在符合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加工和創造,才可能創造出形象更鮮明,主題更深刻,魅力更獨特的作品。
學生習作中真實性缺乏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不合常理。因為我們的寫作都是限時的,所以一方面由于時間緊迫,一方面由于學生平時不留心生活,本身邏輯思維的缺乏等原因,導致作品中經常出現一些事件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合生活邏輯、違背生活常理的現象。
2.細節不當。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起于至微。”要打動他人,往往是細節之處見真情。記敘文以寫人記事為主,能否通過相關事件細致傳神地塑造好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成敗之關鍵。而要突顯所寫之人,正是活生生的“這一個”,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的記敘文教學中,我們一直強調細節描寫的重要性,學生的細節意識可以說是已經有所加強,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學生為細節而細節,甚至有時候根本不明白文章當中的細節描寫是為什么服務的,從而導致細節缺乏、細節失真等現象的發生。
3.抒情空洞。法國哲學家、文學家狄德羅說過:“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凡是有感情的地方就有美”。記敘文要打動他人,必須帶著自己滿腔的情感去寫,讓自己真正地置身其中,寫己志抒己情。然而,在學生的習作中,也不乏空喊口號、情感空泛之作,讀來讓人覺得很是“寡情”或“矯情”。
1.尊重事實,合理表達,還原生活真實。作為一種藝術創作,記敘文的寫作首先應該符合最基本的生活真實。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善于觀察生活,尊重生活規律,在寫作中要實事求是,讓事件的發展符合本身的邏輯,所刻畫的人物要在肖像、言行、心理、等方面與之相配,要讓自己的語言表達合乎常理。同時,要注意巧妙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當直接描寫主人公以及和主人公對話顯得不合常理的時候,可以借助自己的心理描寫,想象或者議論抒情等多種方式,讓文章更具生活真實。
2.聚焦特寫,精雕“慢”琢,強化細節真實。李準說:“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記敘文的立意很多時候是通過敘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突顯的。要想人物形象鮮明典型,我們必須像拍攝畫面一樣,讓鏡頭對準人物進行聚焦特寫,對其精雕慢琢,做到細節傳神。這里提供一個對動作進行慢鏡頭刻畫的案例:
他拿了放大鏡,微瞇了眼,細細打量著這個穿越時光而來的古物。待了然于心后,他把放大鏡置于一旁,手指靈活地從上面拆下一個零件,舉在半空,反復端詳,反復檢查,又轉身在繁雜的零件盒里挑揀,他將挑出的零件放在攤開的手心里細細比對,待核對無誤后,拿起桌邊的布,輕輕擦拭著,他的動作是那么輕柔緩慢,仿佛稍加用力,零件就會灰飛煙滅一般……(倪佳楠《一道宮門,兩重世界》)
3.詳略結合,虛實相生,突顯情感真實。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記敘文更該以情真意切取勝。針對在記敘文寫作中存在的“寡情”、“矯情”等現象,筆者認為可以虛實結合,把抽象的情感投射進具體的細節中,以讓情感的抒發有讓人形象可感的載體。當然,作為文末的抒情升華,細節的列舉必須言簡意賅,一針見血,和主體事件詳略結合,相輔相成,更好地強化形象,突顯情感。
通過以上分析,希望每位同學都能爭做寫作的有心人,掌握方法,認真體悟,勤于練筆,不斷打磨,讓自己在不懈的求“真”務“實”中鑄就一支生花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