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姍姍
文學倫理學批評,主要是從倫理的角度分析、解讀文學作品以及作家研究,文學是特定歷史階段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觀念的物質形態,作家以“當事人”的身份再現歷史語境下人類的生命存在歷程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試圖從社會意識倫理環境、家庭倫理、理性價值倫理三個角度分析白河鎮上世紀韓、哈兩家幾代人錯綜復雜的倫理關系以及作者深刻的價值判斷。
倫理環境指的是文學作品的存在依靠具有一定倫理體系的社會歷史環境與視域。“文學倫理學批評要求文學批評必須回到歷史現場…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有其固定的倫理環境和倫理語境。”①
社會意識倫理環境影響作家產生兩種創作傾向:第一,受時代道德規范的管制而創作的社會意識文學題材;第二,文本中作者建構用以展現人類生存狀態的社會歷史環境。而《白河逝水》明顯屬于后一種,作者在特定時代的社會意識倫理環境下展現人類的生命歷程。作家選擇具有倫理性革命話語建構小說,帶有深刻的哲理思辨性。革命倫理的思維方式帶有群體性質,其群體性著重表現在總體性或者共體性的人民大眾普遍的意識。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均貧富,就是擺平,將富人窮人擺平,將天下不平的事擺平;教大家有飯同吃,有錢同使,有福同享。②社會意識倫理形態既利用“人民”實施大眾統治,又借助恐怖與暴力達到規訓的目的懲罰偏離公共意識的個體,也就是說在一個大家都在找彼此共同點而企圖組織為一個團體的特殊時期從而共同針對那些“特殊的人物”,并使個體形成對革命倫理的自覺盲從。同時,非正義的專制倫理帶有明顯固定的價值原則和行為規范,造成人類的麻木愚昧,以及對于打壓、破壞他人表現出極度的狂躁興奮。
《白河逝水》中著重表現在“文革”十年的社會政治環境和人類的生存狀態。小說一開始清楚交代了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白河鎮已經成立了十幾個不同名稱的造反團體。“天火”預示著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即將發生。小說描寫了二禿借助革命的手段為復仇而造反,塑造了許多被“合理性”思想暴力扭曲的各色人物。二禿因為年幼時與魏三發生沖突,導致最后輟學去和許大簍子學習打魚掙錢,并將總有一天斗爭魏三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組織漁業隊成立漁家傲革命造反隊并擔任隊長,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二禿打擊的對象是與自己有過節的魏承祁或者拿過自己錢的韓政卿;“大聯合”時期,魏承祁作為白河鎮革命委員會主任利用自己的私權對二禿進行報復,荒唐的時期演繹荒誕的事情,在此過程中各種場面失去了既有的控制,已然成為大眾娛樂的資料,完全是因為思想覺悟低的大眾在特殊時期被規訓為大眾意識的盲從者,造成人生的悲哀。
革命倫理作為一種權力主義倫理行使著“異樣”的人道主義倫理,這種倫理關系將人類的思維意識固化并不斷地擴張變形,并形成一種共同目標的道義“伊甸園”用以維持大眾在特殊時期的生存信仰,而這種信仰使受眾擺脫個體生存的價值,有時甚至帶有個人欺騙性質。社會的整體意識形態普遍倒向普通的勞苦大眾,帶有革命倫理性質的社會特征顯現出來:思想的過度誤導,斗爭方向的完全極端化;私人生活被集體的目光曝光;一切口號和標語已經成為群眾集體切身實行的行動指南。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這樣說道:家族主義倫理哲學限制家庭成員的行動。親情倫理的巨大情感統攝作用和文化普照力在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體系中占據一個原始的基礎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血脈親緣為主的倫理型文化關系,血緣關系的自然實體是家,家庭具有天然的穩定性和合理性,是中國倫理文化最為生動的實體性載體。③革命倫理環境造成家庭倫理關系的缺失與狹隘,引起社會關系的混亂。《白河逝水》中描寫了許多錯位的家庭倫理關系,揭示此人的生存現狀并引發讀者的深思。“既識字,知廉恥;凡禮儀,須講究。”④“禮”規約人在倫理關系中的行為原則以及責任義務,二禿的母親哈玉蘭一直是慈母柔婦的形象,不管是對待自己的兒子,但是二禿的生命歷程中缺少這份教化,從而在母與子之間因為金錢而出現了“兒子幾十年不歸家”的代際倫理關系;更是造成了親人之間的反目成仇,誤將自己親兄弟作為復仇的革命對象,導致美滿的家庭被拆散;作為韓惟卿和韓仁卿孿生兄弟的親生父親的韓殊無法相認,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親善沒有得到實現,以至于個人走向了被漂泊的毀滅。“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關系,故倫理首重家庭。”⑤和諧親睦的家庭倫理關系的空缺造成家庭文化的不完整,從而影響了家庭成員社會行動的的思維方式。從而導致“家庭本位”轉向“個人本位”。“個人主義無視家庭的存在并由此而超越于其賴以依存的環境,社會道德注定淪喪。”⑥家庭的組織關系需要用“禮”作為條款約束每個人的行為。小說中人物所處的時代需要“旁觀者”審時度勢,拯救被規范的思想,二禿正是讀書少,覺悟低,錯將斗爭他人作為自己的價值理想。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的欠缺影響了家庭成員的人生價值。小說中有很多因革命倫理思想造成家庭關系破裂,在斗爭的時候,有的人平時來往得多,甚至是親友,反而側身而過或者側目相視;父子斗;親人之間的相互告發等⑦。家庭是以個體為單位組成的小范圍集體,個人的倫理價值既受家庭倫理關系的制約與影響,同時又反作用于家庭團體,個人德行的好壞直接對家庭關系地位產生重要的作用。
家庭倫理關系的空缺造成人類心理的苦悶,倫理環境的影響形成相應的倫理身份。倫理身份的張力與人物的道德規范形成張弛有度的關系,小說中因為所處的倫理環境影響造成人物所持的身份不斷的移位,有得被降格,有得被升級。韓殊的倫理身份在家失落之后經過了被降格的過程:茂源糧行老板——新四軍參議長——反革命分子;二禿從漁業隊隊長被擁護為造反隊長,又擔任貧宣隊隊長,遭過一次暗算回到原來的漁業隊等等。這些人的身份起落與家庭倫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社會根據人的經濟情況將個人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小說中的雙胞胎兄弟被成長在兩個不同的家庭情況,從而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歷程,家庭文化影響個體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文學藝術與價值倫理訴求之間能夠達成一種同構關系,即“二者的根本價值都在于尋求精神對肉身的超越、有限向無限的延伸、必然向自由的趨近;正是從‘真實’對‘終極真實’的追求”⑧,人生價值的取向受精神層次的高度決定,訴求人對主體本身的超越。
革命倫理觀造成人類思想的固化,理性價值倫理觀念的崩塌與缺失。二禿因為遭受身心俱傷的欺凌,相信權利和金錢足以使他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放棄了一直以來的理性價值信仰,并將復仇視為自己的精神、希望、一切,認為有錢最狠,有錢膽子夠大,腰桿子就硬,說話聲音就高,就敢抬頭挺胸走路,就敢跟人斗。而為了一血被魏承祁打得恥辱,將掙錢作為自己的人生目的,在攢夠了五十大洋的時候卻得知魏承祁去當兵了,這時得二禿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而空洞的理想就像洪水吞沒了二禿。再者,二禿因為母親在不肯說出實情的情況下用了他積攢的三百塊大洋,毅然決然的離開了母親。同父異母的兄弟韓政卿因為妹妹韓愛卿得了虛癆病急需用錢,就擅自將二禿給他用來找幫忙找供銷社工作的三十塊錢用來給妹妹治病。因對金錢、私利、地位等追求,導致欲望的繁衍,各種欲望正誘使人忘記倫理價值越軌并只為個體的享樂服務,特定的時代信仰喪失或“盲目信仰”導致各種價值理念被歪解,價值性觀念的世俗教化無法發揮作用,規約性倫理性的戒律和信條無法得到實踐,人類的心靈無法得到救贖。
理性價值觀念在現實社會中所表現出的影響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規范,文學終極指向是對人的關懷。哈玉蘭的丈夫哈少坤想得到父親留下的糧食行而毒害了自己的哥哥哈少乾;哈玉蘭三年沒有生下子嗣以及被綁架、家道中落、欠下巨債、早年喪命;二禿將權力倫理壓勝價值倫理,原始欲望壓倒倫理規范,誘奸了同父異母的親妹妹,導致了兄弟早死,妹妹瘋癲,家破人亡。小說中的韓惟卿為棠川縣白河鎮捐贈了一座九年制學校和一所敬老院;二禿甘愿擔任敬老院的門衛以此救贖自己不可饒恕的靈魂。
小說通過三種倫理觀念的處理,通過哈、韓兩家幾代人的恩怨情仇展現時代的創傷并企圖彌合遭受破壞的人心,達到對于個體生命的審美觀照。“人是環境和時代的產物,人性亦如此,幾乎沒有人能超脫它。”⑨新時期將歷史過程和歷史事件的重新審視和思考對于歷史的一種詰難以一種人道主義的倫理情懷實現的生命思考。社會需要的是覺悟者而不是救世主,要救國就需要先挽救國民的思想,社會的安定仍然需要終生的自我努力去獲得。“政惟仁愛”“民惟邦之本”“修身齊家,獨善其身,才能兼濟天下”。《白河逝水》透出深刻的哲理,特殊時代需要個體自覺地體味與成長以達到清晰的倫理認知的梳理。
注 釋
①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外國文學研究》1(2010):12-22。
②④⑦⑨穆達:《白河逝水》,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頁,第4頁,第263頁,第329頁。
③劉霞;《“家文化”與公民教育》,教育學術月刊2016年第12期,第17-22頁。
⑤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頁。
⑥冉光芬:《家庭倫理及其構成》,西南大學學報2010年增刊,第25-26頁。
⑧楊慧林、黃晉凱:《歐洲中世紀文學史》,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