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麗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 226300)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有著緊密的關聯,它可以美化生活環境,陶冶人的情操,促進創造思維,推動社會進步[1]。社會生活是美術文化的源泉,美術教學應當基于社會生活環境,組織學生在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感知生活中的美,感受美術表現的多樣性,感悟美術對社會生活的偉大貢獻,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情感。藍印花布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美術文化,是美和生活的有機融合,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在《藍印花布》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美術欣賞、美術表現和美術創造,讓學生感受藍印花布的藝術之美,體驗造型之美,感悟創造之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泵狼臒o聲息地蘊藏在生活里,需要通過各種感官去感知發現。觀察是發現美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提升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德國作家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具有審美能力的人。”美術作為一門美育課程,審美是美術教學的中心工作,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其重要目標。我們要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欣賞作品,善于捕捉和發現其藝術之美。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來自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感悟。在教學《藍印花布》一課中,為使學生充分感受藍印花布中所蘊含的無窮魅力,我著重開展好欣賞教學,為學生搭建觀察的平臺,指導學生多維度觀察,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去感知,引導他們在多元欣賞中感受藍印花布的藝術之美。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藍印花布微視頻,音畫結合營造了唯美的意境給學生以視聽享受,精美的藍印花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我邊播放邊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欣賞,觀察藍印花布的顏色和圖案,欣賞它的局部花紋和整體效果。接著,我給學生提供了藍印花布和各種精美的工藝品,讓他們觀察、觸摸、穿戴。學生通過對真實的物品觀察與體驗,在近距離欣賞中對它的美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多元欣賞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了其審美能力。多元的審美感知讓學生感受到藍印花布的質樸之美、典雅之美、厚重之美,從而激發了學生對藍印花布的興趣,催生了其制作藍印花布的欲望。
“實踐是打開科學寶庫的鑰匙?!笨斩吹恼f教不如親自體驗。美術實踐能力是學生的核心能力,只能在學生的親歷活動中形成。正如毛澤東所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下?!痹煨突顒邮敲佬g表現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經歷美術實踐活動的主要途徑。學生可以通過造型活動去表現美。
美的形象要靠學生的雙手去呈現。在教學《藍印花布》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深刻體驗到藍印花布的美,我安排了藍印花布制作活動,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在親歷制作中體驗造型之美。我先利用視頻向學生介紹藍印花布的制作流程。在學生熟悉了藍印花布的制作程序和要求后,我把活動時間交給學生,為每個小組提供了制版紙、打孔器、砧板、刮板、榔頭、染料、白布等材料,讓學生嘗試和體驗藍印花布的制作。他們先在制版紙上設計圖案,用打孔器打孔制作出花版;接著在白布上烤花,上防染漿;最后,將花布浸入顏料之中進行染色。在制作過程中,學生人人動手,親密協作。他們不怕臟,不怕累,有的小手臟兮兮的,有的都變成了小花臉,但仍然開心地制作。他們按照“制版、烤花、印染”的程序有序操作,終于收獲了自己的勞動果實,一張張充滿稚氣的藍印花布完成了。作品雖然不算完美,但飽含著他們的情感和辛勞,學生在親手制作中體驗到造型之趣,享受到造型之樂。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泵篮檬挛飦碜詣撛欤瑒撛焓敲褡暹M步的靈魂,創造力是未來社會的核心競爭力。美術教學不但要培養學生發現美、表現美的能力,更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藍印花布》一課教學中,我在學生動手制作藍印花布之后,組織學生展示交流,讓各組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紹各自的創意。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互相交流碰撞,在交流中擦出新的思維火花。在充分交流分享后,我又留給學生自主反思的時間,讓他們反思制作過程中的得失,總結失敗的原因,改進不足之處。“失敗是成功之母?!蔽野参渴状沃谱鳑]能成功的學生,鼓勵他們重新設計制作。評價反思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我及時給學生提供創造的平臺,組織他們開展二次創作,讓各組進行創意競賽:重新設計圖案、制作樣板、烤花印染。在二次創作活動中,各小組紛紛美化圖案,優化制作工序。有的在藍印花布中融入新的元素,使其富有時代氣息,讓藍印花布集古典之美與現代之美于一體。創意競賽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激情,二次創作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讓他們感悟到創造之美。
“美,是從生命內部放射出的光芒?!彼{印花布是美的源泉,讓我們以藍印花布為載體,引領學生在多元欣賞中感受藝術之美,在親歷制作中體驗造型之美,在二次創作中感悟創造之美,讓美術課堂成為美的天堂,讓藍印花布綻放生命之美。
[1] 曹斯瀅.告別博物館時代——南通藍印花布傳統手工藝生存環境與發展狀況調研報告[J].中國民族博覽,2015,(11):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