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華 鄭新超
《楚辭》是戰國時代末期偉大詩人屈原首創的一種詩體,素有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之美譽。關于楚辭這一獨特的詩體,黃伯思曾經指出“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1]當前國內外楚辭研究成果斐然,領域不斷拓寬。國外對楚辭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的國家首推日本,日本漢學界在楚辭研究方面出現較多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代表論著。可以肯定的是楚辭研究屬于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研究者精通相關學科的綜合知識。本文著眼于楚辭傳入日本的背景,歷史發展的軌跡,深入考察日本漢學界不同時期楚辭研究的脈絡,分析總結日本漢學界楚辭研究的特征,從中挖掘日本漢學界楚辭研究的新思路,以期為國內學者在楚辭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有力地拓寬楚辭研究的新空間。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就交往頻繁,文化交流同樣源遠流長,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而在中國的唐朝時期,即日本奈良時期,兩國的文化交流達到鼎盛期。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日本文化屬于內驅力強勁,善于學習吸收的文化類型。[2]這一時期,日本多次向中國派遣遣唐使以及留學人員學習中國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一度出現“唐風化”的現象。很多遣唐使以及留學人員歸國后官居要職,利用種種機會,大力推廣中國文化。也正是這一時期大量的漢籍流入日本社會,加之歸國人員的大力宣講和傳播,致使日本社會出現了空前的漢學研究高潮。據《倭名類聚鈔》記載,傳入日本的漢籍有250個類別,囊括經、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3]至此,日本開創了讓國民引以為豪的具有燦爛文化的奈良時代。楚辭于奈良時代(710-784)隨《文選》傳入日本。[4]楚辭傳入日本后受到相當的重視,廣為流傳,對當時的日本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日本國學院大學教授藤野巖友(2005)在《巫系文學論》中通過對《日本書紀》、《懷風藻》、《萬葉集》三部著作的考察,指出楚辭對近奈良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自奈良時代起,日本漢學不斷蓬勃發展,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傳圣德太子的《十七條憲法》是日本最早受楚辭影響的文獻。該憲法第十四條中著有“群臣百僚,無有嫉妒。我既嫉人,人亦嫉我。嫉妒之患,不知其極。”[5]圣德太子針對朝臣不斷重復闡述嫉妒之害。而“嫉妒”一詞,在古代漢籍中較為多見,楚辭中的用例不勝枚舉。
然而學術界普遍支持楚辭傳入日本的最早時期是奈良時代,當時也僅僅停留在閱讀或是以楚辭為出典階段,從楚辭對日本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的影響便可窺一斑。下毛野蟲麻呂《五言秋日長王宅宴新羅客序》中寫有“秋氣可悲。宋大夫于焉傷志。”[6]“而楚辭《九辯》首句著有“悲哉,秋之為氣也”,通篇文章論述秋天的悲哀。從上述引例中可以看出奈良時期主要以楚辭為出典階段。此外,從奈良時期的諸多著作中出現的有關楚辭的出典等可以看出奈良時代是日本楚辭研究的孕育階段,這一時期尚未形成對楚辭的專門評價和研究。但不得不承認,奈良時代的仿唐文化風尚成為日本漢學界研究中國楚辭的溫床,為日本漢學界的楚辭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以及中世紀的鐮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戰國時代日本漢學界對楚辭的研究依舊停留在以楚辭為出典的階段,直至江戶時代的到來。學術界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日本楚辭研究源于江戶時代。江戶時代因是德川幕府統治的時代,故而又稱之為德川時代。德川幕府大力推崇儒學,尤其是朱子學,視之為“官學”。爾后,這一“官方哲學”成為江戶幕府統治的意識形態之一。這一時期,漢學有了長足的發展,涌現出大量漢學家,開始潛心研究漢籍。
江戶時代起日本開始出現楚辭的和刻本,和刻本不僅對楚辭本身進行翻刻,有些在文本的漢字旁加上了日文訓讀。藤原惺窩是江戶時代朱子學的首倡者,堪稱日本儒學與漢學研究的開拓者,是對楚辭全集標注訓讀的開山鼻祖。楚辭和刻本的大量刊行以及楚辭訓讀的標注為日本漢學界日后的的楚辭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極大地推動了日本漢學界的楚辭研究邁向新高。大凡提及針對楚辭具有研究性質的成果當屬秦鼎的《楚辭燈校讀》。秦鼎在該論著的卷首加上了兩篇序,標注了訓讀,對卷首附錄的《屈原列傳》進行少量評注,并載屈復《新注》,采用此種方法以供讀者參照并讀。[7]秦鼎的《楚辭燈校讀》寫有詳細的假名,大大降低了日本人閱讀的難度,而書中的評注也更容易讓讀者理解。其后,龜井昭陽著有《楚辭玦》,這是日本漢學家獨立地針對楚辭所作的第一部注解書,論著中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且注解詳細合理。竹治貞夫指出“本書注解的特色,是它具有透徹的合理性,和根據古代文獻的恰當而一針見血的提示”。[8]可以說,《楚辭玦》的問世標志著日本漢學界楚辭研究進入了發展時期。此外,淺見綱齋的《楚辭師說》,盧東山的《楚辭評園》都是江戶時期楚辭研究的重要成果,對幫助讀者深入理解楚辭和朱注大有裨益。
日本史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莫過于明治維,通過變革日本實現了從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開啟了日本近代史。明治時代初期,漢學十分輝煌,曾經一度出現“和歌下落,漢詩騰貴”的現象。其中有關楚辭的研究成果斐然,據不完全統計,專著有二十種以上,論文在二百篇以上。[9]明治時期出現了漢文進行的楚辭研究,其中岡松甕谷《楚辭考》以及西村天囚的《屈原賦說》較之以往漢籍研究相比,無論從考證的精密度抑或規模而言,皆可堪稱極富卓見的佳作。尤其《屈原賦說》在楚辭研究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成為日本楚辭研究的最權威論著。此外大正年間富山房刊行的《漢文大系》以及手稿本《楚辭王注考異》均極富文獻價值,其中有些資料記載為中國楚辭研究者所罕見。
通過對楚辭相關文獻的綜合梳理不難發現,日本楚辭研究的多數成果基本產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后,楚辭研究的范圍以及成果形式和數量堪稱中國除外的全世界范圍楚辭研究中的翹楚。從研究范圍來看,當代日本漢學家將目光從楚辭作品本身轉向楚辭作者的身世,人生的豐富經歷以及楚地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方面。研究視角方面同樣發生了轉變,漢學家采取全新的研究視角對楚辭展開全新的詮釋。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諸如青木正兒和赤冢忠等人。
對于楚辭而言,青木正兒從學生時代的閱讀到晚年階段的講解和教授歷經漫長的時期。他認為讀楚辭當從《集注》本入手,兼及其他,可謂經驗之談。[10]并且著有《新釋楚辭》,該論著在楚辭注釋版中,有諸多獨到的見解,代表了當時日本楚辭研究的新水平。赤冢忠是日本著名的楚辭研究專家,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哲學以及楚辭學研究。他著有《楚辭研究》一書,善于打通哲學與文學的關系以及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注重點面和縱橫結合的論述,以此促進楚辭學的深入研究。此外,論文方面的成果更為突出,諸如:崔富章,石川三佐男的《西村時彥対楚辭學的貢獻:兼述中國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鳥羽田重直的《楚辭九辯小考:名稱與分章》,阿部正和的《關于楚辭中的自然之音》,藤原尚的《關于楚辭集注的忠君愛國》,大野圭介的《楚辭中的南國意識》等從不同視角對楚辭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
以上從四個特定時期對楚辭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的發展歷程展開考察,通過研究發現日本漢學界在楚辭研究方面涵蓋以下幾個重要特征:其一,研究選題廣而切實 日本漢學家的楚辭研究注重研究視角的獨特新穎,具體表現在選題涉及面廣泛,既有針對作品本身的研究,也有針對作者生平、世系、憂愁以及楚地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摒棄高談闊論的傾向,多數針對為具體性較強的研究。其二,側重細微考證,善于把握細節日本漢學家針對論證的問題,大都側重掌握詳實的資料,力求保證考據的充分。
綜上所述,中國學者在對楚辭進行考察研究之際,既要從本土文學的發生發展這一實際出發,同時也需要具備以異國視角拓展研究的思想,將二者有機結合能夠發現更多問題,引發更多思考,為豐富楚辭研究的寶庫提供有益的智慧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