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優
相關研究表明,3-8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許多家長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著閱讀,他們紛紛在家庭中有意識的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但據調查發現,許多家長在家庭中開展的親子閱讀走入了誤區,文章針對誤區提出相關建議,以期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親子閱讀(parent-childreading)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是新西蘭教育家赫達維(Holdaway)于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特指在家庭情境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閱讀故事書或圖畫書的一種閱讀活動。[1]親子閱讀活動是在輕松愉悅、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開展的,是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的充滿愛和快樂的過程。在家庭中開展親子閱讀活動是父母陪伴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在親子共讀中家長和幼兒之間可以增進情感的交流,滿足幼兒對親情的渴望;通過閱讀活動,也可以激發幼兒的早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提高幼兒的早期自主閱讀能力。同時,孩子也可以從親子閱讀活動中感受到父母對待閱讀的態度,學習他們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方式。可以說,親子閱讀不僅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益,也可以提高家長的閱讀能力、幫助家長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父親是家庭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對幼兒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重要的影響。但是親子閱讀在實際家庭教育中很大程度上被理解為是母親陪伴孩子的閱讀,父親很少參與到孩子的閱讀教育中,可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深深的扎根于部分人心中。據調查,父親參與家庭親子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一些父親不重視親子閱讀甚至認為這是母親的任務;即使有小部分父親參與到了親子閱讀活動中,但是參與頻率、時間、與孩子共讀書目也很少,可見,父親角色在親子教育中嚴重缺失。
據調查,許多家長簡單的將早期閱讀等同于識字,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或者出示各種識字卡片、強化記憶卡片內容;或者在家里各種家電、物品上貼上對應的文字名稱,強迫孩子認識具體物品時和文字對應起來,這些家長并不認為這樣做有什么不妥,反而認為這是比較高效的親子共讀方法,既可以達到良好的親子互動又可以提早讓孩子識字。
大部分家長都會注重家庭中書籍的購買與珍藏,也會給孩子購買一些童書,但是據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家長在購買兒童讀物時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情感需求,而主要依據大人認為什么書好就買什么書,什么書能提高孩子某方面能力就買什么書。最終的結果是孩子的閱讀內容由家長喜好來決定。此外,由于當前兒童讀物市場良莠不齊,再加上一些家長缺少相關專業知識,在選擇讀物時不能做到科學化,有可能因從眾心理、攀比心理等導致購買許多不適合孩子的書籍。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電子產品在家庭中普遍使用,有的家長怕孩子吵鬧干擾自己工作;有的家長自己想玩游戲怕孩子打擾干脆與孩子一起玩;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電子產品下能注意力集中的學習,最終導致很多孩子從小每天的閱讀時光是在電視、電腦、Ipaid的陪伴下度過的.
一些家長學歷層次不高,文化水平有限,在陪伴孩子時不能講普通話,有時甚至爆出粗口。有的家長僅僅是單純的給孩子念書,不能圍繞所讀圖書進行更多的交流活動。也有的家長對圖畫書的理解比較片面甚至走向極端,比如圖畫書《我的爸爸叫焦尼》,這是一篇比較唯美的表現一個離異孩子生活狀態的繪本,我們從中看不到悲傷和眼淚,反而看到的是濃濃的親情。一位家長在給孩子閱讀時,灌輸給孩子的是離異、是分別,是傷感、是恨意。這樣的閱讀結果將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成年之后的家庭生活。
據調查,85%以上的家庭閱讀面偏窄、家庭藏書量不足。很多家長在給幼兒選擇閱讀材料時,存在較集中于某一領域的現象,男孩家庭中父母主要集中于給孩子購買恐龍類、車類的書籍,女孩家庭中父母給孩子購買的多是公主系列的書籍。此外,很多家庭中孩子能閱讀的圖畫書數量有限,甚至有的家庭中很難找到書籍的影子,導致一些孩子存在嚴重的閱讀饑渴現象。
父母的主要任務是“在確保孩子生存的基礎之上,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經歷,使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并滿足孩子的需要,最終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2]父母除了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還需要幫助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精神環境。父母的文化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家庭的文化氛圍,而文化氛圍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幼兒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等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家長應主動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用廣博的知識、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去引導幼兒閱讀,幫助幼兒在閱讀活動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和提高幼兒的早期閱讀能力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差異,正是這些差異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又能達到完美的互補,共同促進孩子健康的成長。母親角色固然重要,父親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父親的堅毅、果斷、穩重等特征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3]卡米羅·奧特茲等人(Camilo Ortiz et al.)通過研究表明,如果父親能夠運用一些可以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技巧,將大大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發展孩子的詞匯和言語表達能力。[4]因此,父親應該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親子閱讀活動中來,為孩子閱讀圖畫書、陪伴孩子游戲,并在閱讀與游戲中產生積極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閱讀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樹立正確的親子閱讀觀,還應避免將“親子閱讀”與識字、認字等同起來,而應注重對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在親子互動中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為早期閱讀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愛閱讀的家庭,到處充滿書香,孩子自然會喜歡上看書;一個父母每天抱著手機、電腦玩游戲的家庭,很難想象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因此,家長一定要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首先,家長要閱讀,在濃郁的書香氛圍中,家長的親身閱讀會帶動孩子閱讀,孩子也會從父母對待書籍的態度上自覺的形成自己的閱讀觀。其次,在幼兒的閱讀過程中,家長要積極的參與其中,并與幼兒形成良好的互動。
由于幼兒自身年齡、性格等存在差異,因此家長在選擇閱讀材料時一定不能人云亦云,看到別的幼兒看什么書就給自己的孩子買什么書,或者是家長覺得什么書好就買什么書,這樣不僅不能給幼兒提供幫助,反倒會引起幼兒的反感,為以后的教育埋下隱患。家長要依據自己孩子的年齡層次、性格特點、性別、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等來選擇適宜的圖書來閱讀,閱讀適宜的圖書,可以在幼兒性格等發育關鍵期起到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多樣化的閱讀方式,不僅給幼兒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能增強其認識。在家庭親子閱讀活動中,家長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法能讓幼兒身臨其境的感受整個故事內容;巧妙的針對精彩情節進行提問,可以引導幼兒思考故事情節,并激發其想象力;對一些幼兒感興趣的人物和故事,可以通過夸張的語言、動作、表情等讓幼兒嘗試角色扮演,從而激發閱讀興趣,提高早期閱讀能力。
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在親子閱讀時家長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適當引導幼兒進行閱讀延伸,在具體的生活細節中幫助幼兒消化、理解圖畫書中隱藏的深刻道理。例如,在閱讀溫馨的圖畫書《母雞的旅行》時,家長可以指導孩子仔細觀察圖畫并思考,故事中的小母雞佩吉,她在被大風卷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后的行為舉止,有沒有害怕、恐慌,她又是怎么做的。通過親子共讀,一個樂觀、勇敢的小母雞形象就出現在孩子的面前,自然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堅強、勇敢的種子。
總之,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應伴隨孩子成長始終,家庭親子閱讀是孩子與家長共享美好時光的一個重要方式,在親子共讀中可以滿足孩子對親情的渴望,也可以培養家長的責任意識、提升家長的閱讀能力,促進孩子與家長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