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倩 楊 可
“文化生態”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體從事文化創造、文化傳播等文化活動的背景和條件,是人們在一個特定社會中的獨特的適應方式所形成的社會文化環境,人們在這個環境中的所有活動都必須能夠承受和適應環境的變化,又能夠主動地保持和復原這個環境的相對平衡和動態穩定,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優勢,由此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的自身發展[1]。這揭示了文化存在的生態意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較為新穎的學術思路。晴隆縣苗族格尼角抓旮舞文化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社會變遷、文化、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它的產生代表著本地的習俗,是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它代表了一個民族古老的價值觀,也包含了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本源,經過對格尼角抓旮生存現狀的調查得知它的發展存在了許多問題,因此采取保護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以晴隆縣中營鎮新紅村四印苗的原生態舞格尼角抓旮為例,在探討文化生態視野下格尼角抓旮傳承困境的同時,分析影像記錄在格尼角抓旮中的運用以及對它的保護與傳承所起的推動作用。
司馬云杰在《文化社會學》中指出:“文化生態學是從人類生存的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來研究文化產生、發展、變異的規律的一種學說。[2]”至今,學界從文化生態的視野下運用影像記錄來保護和傳承格尼角抓旮文化的成果更少。格尼角抓旮是在不同的社會生活,經濟文化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形成的。格尼角抓旮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受當下環境的變化和外來文化的雙重沖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變遷,因此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和難題。
從文化生態的角度來看,在傳統的苗族村寨,無論是在生產活動中,還是在各種風俗活動中,都可以看見苗族優美的舞姿,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一些原生態民族舞蹈逐漸消失。從目前苗族格尼角抓旮的生存狀況來看,其生存空間主要集中晴隆縣新紅村及六枝特區部分村寨。在新紅村除了每年正月初三舉行的花場會跳格尼角抓旮以外,其他時候跳格尼角抓旮的人很少,舞蹈生存的空間正在慢慢縮小。
晴隆縣中營鎮新紅村作為傳統苗族村寨,苗族群眾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本民族原生態舞格尼角抓旮文化價值的認識嚴重缺乏,保護意識不強,迫使一些原有舞蹈動作遺失。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加快了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使苗族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快速融入到進城務工的洪流中,由于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對本民族傳統舞蹈文化的傳承保護意識漸行漸遠。近年來,苗族格尼角抓旮的保護問題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視,但大多是短期的行為,做一些比較淺顯的工作,對苗族格尼角抓旮的保護與傳承缺乏主動性與長期性,舞蹈保護工作宣傳不到位、參與的人較少、資金不足及措施不完善等。所以,舞蹈的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格尼角抓旮的傳承出現“斷層”狀態,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有的經營方式滿足不了當地民眾追求經濟發展的需求,為了生活,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村寨就剩下老人和兒童,格尼角抓旮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舉步維艱,年輕人沒有時間、沒有興趣、沒有精力投入到格尼角抓旮的傳承工作中;另一方面是受現代文化的沖擊,手機成為現代人主要的通訊手段,現代文化的影響,年輕人更喜歡現代舞,久而久之,對格尼角抓旮的認同逐年下降,直接影響格尼角抓旮的傳承,導致格尼角抓旮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的狀態。
民間舞蹈具有多樣性。正所謂“十里不同風”體現的便是民族舞蹈多樣性。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使得不同民族間舞蹈交流頻繁,相互影響,互相吸收的力度加大,不同民族舞蹈相互融合,促進了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間不同的舞種,雖在一定程度上能豐富自身的表現力,但從整體來看,由于借鑒中受到其他舞蹈的影響,未能保持自身的特點,從而促使了文化的趨同,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表現形式趨于舞臺化。在第三產業旅游業的帶動下,旅游市場借助民間舞蹈格尼角抓旮來宣傳開發旅游業。一方面因受商業化傾向的影響,使舞蹈隨意改動,失去其自身的特點;另一方面,盲目追求金錢利益,促使舞蹈能統一的展現出來,任意改動編造舞蹈的表演,極大破壞了舞蹈的民族特色。
傳承方式單一。晴隆縣中營鎮新紅村的苗族同胞來自于江西,格尼角抓旮文化也僅僅存在于中營鎮,另外此舞蹈僅有一位傳承人,傳承方式是單一的口耳相傳,原本的格尼角抓旮舞文化比現存的要豐富很多,但是由于傳承方式的單一,久而久之便遺失了一部分,再次,格尼角抓旮屬于原生態舞,沒有音樂形式,在傳承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紕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因此,對苗族舞蹈格尼角抓旮需要采取多種方式來保護和傳承。
保護舞蹈的自然生態環境。苗族聚居的喀斯特巖溶山區之間,境內峰巒起伏、江河縱橫。在這種特別的自然環境中,苗族群眾發揮了本身的想象力,創作了形式多樣的苗族舞蹈,這些民族舞蹈的產生可以說和他們有著內在、緊密的聯系。
保護好苗族舞蹈的文化生態環境。苗族格尼角抓旮能在中營鎮新紅村生存至今,不只與自身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有關,還與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有關。苗族格尼角抓旮的文化生態包括舞蹈、嗩吶、吹蘆笙、敬酒、唱歌等新型文化生態圈。所以要保護和傳承好格尼角抓旮,首先應當保護好它們的文化生態圈,構建好其舞蹈生存空間,使其得以更好的發展。
著重保護苗族格尼角抓旮舞的生存空間。新紅村作為四印苗聚居地,是格尼角抓旮最好的生存環境。地方政府應當重視及建立格尼角抓旮文化生態保護區,通過開展民俗活動、婚禮習俗,旅游節慶等讓更多人了解格尼角抓旮,使格尼角抓旮得到永久的傳承和發展。
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的最大群體,是舞蹈傳播的主要對象,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活動、節日等方式了解民族舞蹈。每一年大年初三,晴隆縣中營鎮新紅村都會隆重舉行民族節慶活動,在活動中格尼角抓旮舞必不可少的一項,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接受了格尼角抓旮舞的感染從而使其得到有效的傳播。格尼角抓旮是苗族群眾在長時間的生產和生活中沉淀下來的,它的存在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一種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折射出原始苗族先民古樸的生活氣息。它以舞蹈的形式存在,傳承都是用模仿的形式來實現的,而這樣的傳承方式往往會造成傳承上的缺失,使得其不能完整繼承。針對此類現象,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對此種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保護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使用數字化的保護、利用法律條文進行保護、采取傳承人的主體保護以及使用影像記錄保護等方式,然而使用影像記錄形式的保護在格尼角抓旮舞文化的傳承中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運用影像記錄的傳播手段對格尼角抓旮文化進行保護,即使在當今異地扶貧搬遷新態勢下也能使格尼角抓旮的傳承更為完整、更為鮮活、更為真實客觀地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影像記錄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渠道,它成為了文化保護和記錄傳承的工具,不僅在于影像記錄具有記錄與保存功能,還在于它傳播的功能,使得其在格尼角抓旮文化保護和傳承中具有較大的優勢,對格尼角抓旮的保護和傳承上,它是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記錄方式。
新媒體藝術是將網絡技術與多媒體計算機相結合的一種新型藝術形態,它使用現代化的媒介方式如手機、計算機等,通過藝術行為方式的不斷創新,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與審美思維的藝術表現。[3]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經歷由映像藝術發展成為視像藝術,再次發展為視頻藝術,進而發展為錄像藝術,最后發展成為如今的新媒體藝術這樣的一個過程。新媒體藝術它將了影像、圖像,聲音以及文字等各方面融為一體。近年來,影像記錄手段被廣泛使用,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型保護傳承手段,也成為了格尼角抓旮保護及傳承的有效載體。在民族舞蹈的傳承中就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載體。例如:“在彝族的《鈴鐺》經典舞蹈文化傳承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民族風俗習慣與現代文明的相互融合,同時,適應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可在舞蹈內容上繼承傳統的樸實風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但在舞蹈動作上融入部分現代舞,且將原生態表演轉移到舞臺上,繼而借助舞臺的燈光、音效、背景、色彩等的運用,更好地凸顯《鈴鐺》中所要傳達的彝族風俗文化,達到最佳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狀態[4]。”在格尼角抓旮舞蹈文化的傳承過程中,為了提升傳承效果,還應將現代器材融入到舞蹈的表演中,以此來吸引群眾對此文化保護與傳承高度重視。
格尼角抓旮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完整保護與傳承相對較難。而影響記錄作為一種新型的保護手段,它具有及時性、永久性、完整性的保存特點,可以將格尼角抓旮更為完整的保護與傳承,使用影像記錄可以克服傳統保護方法的缺點,影像記錄可以使格尼角抓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延伸,讓其所在的生態環境在影像中立體,相對比較完整的記錄下來。新科技日新月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族舞文化的保護及傳承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過去言傳身教的方式基本上已近被新興的技術手段所取代,成為新的保護傳承方式,雖然在傳承和保護方面還有很大的運用空間,但這種新興的保護手段的前景是可喜的。此外,影像記錄在保護和傳承中的運用,還在于影像記錄本身具有較大的功能作用。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用影像記錄的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直觀,而且人們也喜歡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新技術的發展下,影像記錄的傳播能使其更有力的變現出“格尼角抓旮”發展過程中更為真實,使其在傳承過程中能保持原有的風貌,就時代背景和影像的技術手段而言,我們運用影像記錄手段來保護傳承方式,用照片或視頻的方式對此類文化的記錄保存,而這對于異地扶貧搬遷進程中格尼角抓旮的傳承保護而言是極具意義文化傳承方式,影像紀錄對此類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使得此類文化的傳承傳播突破了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
格尼角抓旮作為民間舞蹈,它的傳承僅僅依靠傳承人的言傳身教,難免在傳承過程會遺漏,甚至中斷,這樣一來使得我們的文化肯定會消失殆盡,針對此種情況,用影像記錄的手段將其保存記錄下來,即使在文化變遷過程中出現斷層,我們還能使用影像記錄保存的資料來對其進行傳承。在格尼角抓旮文化傳承中利用影像記錄,不僅能使其傳承與發展,也讓此文化傳播突破了地域對此文化的傳播限制,即使在文化變遷中,也能永久完整的保存并傳承。
影像記錄往往都是借助手機、電視等媒介來進行傳播,利用新媒體的傳播,使其在傳統與現代間搭建橋梁,將少數民族原生態舞文化融入到現代化的語境中,在人們追求現代化文化的同時,也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展。將新的媒介運用到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能提高此類民族文化在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各種媒介在展現格尼角抓旮圖片及視頻的過程中,可以增進人們對此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還能潛移默化地激發人們對此類文化的熱愛,進而產生對此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情感,這種方式總比強制要求人們傳承的方法更有效。同時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能使人民群眾自覺加入到保護和傳承的行動中去。長此以往,影像記錄對此的影響就更為廣泛、更為有力、更為有效。
影像記錄能給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通過影像記錄,可以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并了解到格尼角抓旮及其發展現狀,同時還能增強人們對格尼角抓旮的保護意識。與此同時,影像記錄還可以引入課堂教學,提高同學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參與保護的意識,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更有效。
從影像記錄傳播的覆蓋率及傳播速度來說,是人們難以想象的,它的傳播是真實的。對民族舞蹈文化的展示能讓觀者直接、親切的感知,這非常有利于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播及保護。隨著經濟的發展,把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影像記錄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推向了一個熱潮。通過手機,電腦,電視等多媒體傳播渠道,為“格尼角抓旮”打造了全方位的傳播平臺,也為“格尼角抓旮”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格尼角抓旮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不同社會力量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因此,我們不僅要充分發揮影像記錄在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優勢,還要提高本民族的參與意識,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格尼角抓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