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琴
草把子龍燈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特別是在湖北潛江地區盛行。潛江地處湖北中部江漢平原,北臨漢水、南臨長江橫跨東荊河,境內河渠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是名副其實的“稻谷之鄉”。在稻谷之鄉的潛江人民眼里,稻草是最實用、最有生命的:放進灶臺生火做飯;扎成草簾做植物的保溫毯子;打成草墊,打坐、拜佛用;剁成小丁,做牲口食料;磨成漿做紙張;結成草繩、搭建房屋------人們從稻草那里學會了堅韌、樸實、隱忍、奉獻。正如稻草結扎的草把子龍燈,表明潛江民俗文化的內在本質,由此引發出草把子龍燈研究的新課題與新的探討熱點。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活動,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它的形象源于中國古代的圖騰,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龍驅蟲;采摘之際,祁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久之,舞龍成為人們的傳統習俗。舞龍燈習俗注重龍燈的制作、龍燈的玩耍、色彩的絢麗、氣氛的熱鬧:前有鑼鼓開道,寶珠護航,后有魚、蝦和蚌殼等蝦兵蟹將跟從。先聞鞭炮聲,后見祥龍飛舞,所到之處煙花彌漫,圍觀者水泄不通,熱鬧非常。
草把子龍燈的形成歷史久遠。相傳遠古以前,有一條行云布雨的蒼龍,不慎失足墜于古稱“龍湖鎮”的潛江小鎮,跌落時蜿曲如弓,身長綿延七里,即刻傾盆大雨,水淹鄉鎮,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后,玉皇大帝托夢給鄉長:“蒼龍失足跌落人間,觸犯了天規,念及其對民間做過不少好事,它死了,你們要為它燒香點紙。”“龍灣鎮”因此而得名,再有,龍灣鎮坐擁興建于楚靈王時期的章華宮,楚華臺離宮和古華容城的遺址,楚文化歷史十分厚重,民間自然形成了對龍信仰的傳統。
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楚地最早舞草把龍燈見于漢代,盛行于唐,歷代相沿承襲。清光緒五年(1879年)《潛江縣志》(第六卷)典禮志載明“云駢駕兮風旗招,神之歸兮天路遙” 配有草龍圖,并附有對草龍的描述,圖中草龍形態張揚,身如披刺,由此推斷江草把子龍燈習俗在清光緒年間非常盛行。其中舞草把子龍燈的中心區域包括龍灣、熊口、張金、老新鎮以及潛江市南部的水網湖區(水稻產區)。草把子龍燈借助這片神奇的土地,得以經年傳承。
“把子”在詞典里指傳統戲曲演出所用道具的統稱,在潛江人嘴里,“把子”是一句方言、土話,含有“束、捂、扎”等的一些動作,不是物品名稱而是動詞,較“活”的意義。扎制草把子龍是個技藝活。老藝人們會在秋季精心選擇一些桿粗、挺直的稻草進行干燥、存貯,草把子龍燈的制作取材除大量使用本地的稻草外,還包括竹、木、紙、布等材料。扎制龍頭的工藝性最強,一般采用工字形的木結構做支架,支架上連接著手柄,同時,工字形木結構又是龍頭各部位的支點,因藝人手藝不同,龍頭形象略有差異。再用竹條扎成框架,扎出嘴、眼、鼻、角、耳,須眉等部位。架子扎好、牢固后,外糊皮紙,再按所需部位繪制不同顏色。龍身取材于稻草,節數不等,只為單數,常見的有七節龍、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等,經過一番細心選擇、梳理,擇出粗壯結實的待用。首先對稻草進行整理,截去上端、盡量長短一致,再以手握緊的粗細扎把,即潛江方言里的捆扎“把子”。扎“把子”是一項力氣活,扎緊、扎實是要領,否則,一旦舞動,會影響舞動效果。然后鍘草、璇盤等,使每一根稻草像刺猬身上的刺毛一樣,直挺挺、齊刷刷,經過這幾道工序后才扎接完成一節龍身,每節還需插一根竹木桿作為把手。龍尾與龍頭一樣也是工字形結構,但龍尾采用潛江江湖常有的草魚魚尾造型,或在龍尾覆蓋布或紙,再繪出魚尾鱗,龍首、龍身、龍尾連成一體,渾然成形,一條栩栩如生的黃色巨龍展現在眼前。
草把子龍燈龍頭、龍尾的著色,是表現龍燈氣勢和形象的重要一環。傳統的著色工具和材料一般采用本土自制,顏料中的黑色是采用鍋底灰加骨膠熬制而成,其他顏料如白粉、大紅、大綠、中黃、鮮藍等,均為土質顏料調配而成,有的加入蛋黃調配。在現代,有更簡便的工具可供選擇,如墨汁、水粉顏料、丙烯顏料、油畫顏料等;在裝飾手法上,廣泛使用點、線、面、平涂、暈染、噴繪技法等。這些裝飾手法的運用沒有固定的模式,全憑老藝人的喜好和經驗,他們拿捏蒼龍、草魚形態極其熟練,點、線在繪制過程中流暢、肯定而富于變化,極具鄉土氣息,本土化特征很強。
潛江草把子龍燈造型繼承了中國民俗藝術簡樸的表現形式,通過龍頭、龍尾的造型,展現出不同龍的形象,或生動、或敏捷、或活潑、或威武、或嚴肅,營造出具有淳樸思想內涵的理想形象,除表達出自然與人和諧共存的美好外,還表露出人們希望龍燈能帶來吉祥幸福、歡樂吉慶的心意。
一般于每年農歷五月至七月間,為舞草把子龍時間。因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農民以舞草把子龍來驅蟲去病。而如今,春節、元宵和二月二龍抬頭等傳統節日,百姓也會舞龍祈求平安,新春賀歲。另外,在遭遇瘟疫流行、重大災害時,也會扎制草龍,舉辦舞龍活動,以期驅除邪魔。人們相信通過舞動龍燈可以召喚龍之神靈;通過滾耍龍燈,可以模仿龍的神態,讓龍再現;通過鑼鼓與舞龍游行,則可以使“龍神”歡愉喜悅,降福于人間;通過龍燈舞儀式,可以使人沾上“龍神”的祥瑞氣息。
舞龍,一定配有“鑼鼓家儀”隊伍,潛江方言中把敲打鑼鼓的人稱為“打鑼鼓家儀”或“打家儀”、“打點子”。草把子龍在大鼓、大鑼、小鑼、中鼓、鈸、嗩吶“打點子”中表演舞技,隨著不同節奏,不同音響,烘托出龍的不同情緒,制造出不同的氣氛,時而草龍戲珠,時而龍騰四海,時而飛龍在天,時而蛟龍得水,頗為壯觀。以天盤、地盤、懶龍翻身、魚咬尾、半邊月、青龍盤柱、五岳等十幾種技藝,穿插進行,套路多變,氣勢濃烈。舞龍者一定是身強體健、臂力過人的青壯年男子,甩得開、轉得圓,時而吶喊,時而撇嘴,時而甩頭,時而躍起,時而蹲下,威武雄壯,精神抖擻,感情十分投入。
舞龍隊伍在各自村組的所有田間、地頭舞完后,會把草把子龍抬到村尾的水坑邊燒掉,意為送龍歸海,同時,祈求龍把災難帶出村灣,以保平安。
潛江草把子龍燈是水鄉文化、稻作文化的民間現象,同時,它也是長江中游地帶民間人們崇龍、拜龍信仰的遺存。它具有顯著的地方民俗形式和民俗色彩,蘊涵著古老的楚文化祭祀性特征,并兼有民舞和民樂的藝術成份,是水鄉人民創造性發明。然而,因草把子龍燈僅限于節令和特定環境短期活動,并不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另外,它是團隊組成的集體活動,體力、默契缺一不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化多元化文化的沖擊,很少有年輕人能主動接手,面臨著“人消藝亡”的瀕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