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林
我國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不僅培養專門從事音樂演奏、演唱的人才,而且培養從事普通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的專門人才,為中國培養了大批著名的音樂專門人才,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人民對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更大的需求,我國政府為了滿足人民精神文化建設的需要,設立了大批的音樂表演系部。雖然我國的音樂表演專業蓬勃發展,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現今許多地方普通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根本沒有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導致了現在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就業率很低的局面,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只有選擇改行,或者有的學生剛入校就要求改專業方向。針對此現象,作者提出了加強教學改革促進就業的設想。
專業課程的設置是一個專業培養目標的前提條件,它標志著該專業的辦學特點與辦學方向。目前雖然我國一些地方普通高校開設了音樂表演專業,但是,由于客觀原因和人為的原因,開設的課程還是傳統的音樂課程設置。地方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任務是培養合格的音樂教育行業工作者,和向社會輸送具有音樂表演者專業技能的人才。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除了要做好音樂理論的學校外,既要注重技法的訓練,也要側重培養舞臺表演和形體的訓練。
我國地方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中國戲曲、曲藝、民間舞蹈等民間音樂的學習,中國戲曲和曲藝、民間舞蹈等民間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戲曲是融詩歌、表演、音樂、舞蹈、美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是以敘事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以演員裝扮、表演人物形象的原則來進行結構的。它從演唱到表演無不凝聚了眾多藝術家的結晶,是符合中國廣大人民審美要求的,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值得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研究和學習的。因此,我國地方普通高校要因地制宜,將本地具有特色的戲曲引進音樂院,把民間藝術家請進學校,讓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注重于當地戲曲的學習,從中獲得滋養。這樣做既可以使這些民間音樂藝術得到很好傳承與發展,而且能使學生吸取其表演、唱腔、舞蹈等精華,提高音樂表演能力。在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可以在音樂表演專業中開設音樂劇等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盡早接觸舞臺,熟悉舞臺,為將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課程設置合理的基礎上,課程的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門課程的教學必須豐富多彩,否則會使學生演奏的風格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例如,《音樂表演藝術》課的學習是表演專業必修課,在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一般都是一位教師教授一個學期,在此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教師教到底。眾所周知,由于個人的先天條件的不同,個人的體會也是不相同的,表演風格應該是各異的,所以,《表演》課應該由多位教師共同任教,而不是由一位教師擔任。這樣的教學手段既能揚長避短,又能將多位教師的風格展現出來,使學生吸取多家之長,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普通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主要分聲樂、鋼琴、舞蹈、小件樂器等專業方向,由于是不同的專業方向,雖然公共課及專業理論課安排基本相同,但在專業課方面的教學與實踐卻差別很大,這大大增加了教學的繁難性,突出的矛盾就是專業教師太少,與學生不成比例。因此,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既要看到與音樂教育專業的差別,又要看到各個專業方向教學規律的差別,就是說,既要看到共性,又要看到個性。只有如此,才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支撐一所高校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打造一所高校形成品牌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普通高師教師隊伍狀況雖得到明顯改善,但與院校發展的現實需求還不能完全相適應,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內在要求還不能夠相配套,這一因素成為制約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發展的障礙。尤其是許多音樂表演專業的碩士畢業生直接分配至普通高校任教,由于他們本身就沒有多少舞臺表演經驗,在教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時就顯得力不從心。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的音樂技能水平達不到,而是指他們的舞臺經驗不足,這就導致教與學不相適應。要解決師范院校音樂教師缺乏舞臺經驗的現象,僅僅單靠每年的教師專場音樂會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要給教師充分的表演平臺和機會,鼓勵他們去參加各種比賽活動,并給相應的經費支持;二是必須讓老師經常到音樂院校學習、交流,這是提高教師能力的一個途徑;三是讓教師經常觀摩大型高水平的音樂會,至少一年一次;當然,要想做到這些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
我國地方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由于編制的限制,一般來說鋼琴、聲樂教師比較富裕,但是器樂教師往往配備不齊,比較缺乏,這就必須實行資源共享。普通高校音樂學院一方面要得到校領導的支持,招聘更多的優秀教師加盟,尤其是那些優秀的理論家、歌唱家、演奏家;第二方面要實行資源共享,這是解決師資缺乏的最佳途徑,這種方式不僅不受編制的制約,而且還能大大解決開支,最主要的是可以挑選高水平的教師來任教。
音樂表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它是音樂表演學生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開展藝術實踐課的教學,對藝術實踐課的內容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又一重要一環,必須受到高度重視。
現今,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普通高校都提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強調與一線生產實踐的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等。落實到音樂表演專業,就是要培養合格的文藝團體演員,藝術中心、文化社團的管理員和中等藝術院校的教師。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進行大量的舞臺藝術實踐,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舞臺實踐緊密相聯。
雖然許多高校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提出了藝術實踐的要求,但是,大多都沒有具體的計劃和目標,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有些院校鼓勵學生多參加演出或舉行音樂會,一般來說,都沒有明確的計劃與實踐目的,恰似一群“草臺班子”在演出,根本談不上是藝術實踐,只能是事倍功半,達不到既定的目標。要想改變這種現狀,筆者認為必須落實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要制定切實可行有效的實踐教學大綱。就是根據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的總體培養目標,“依照藝術實踐課程的要求,結合本校音樂表演專業的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大綱。”實踐教學大綱是藝術實踐課程落到實處的重要基礎,沒有大綱藝術實踐只會流于形式;二是藝術實踐必須安排專人指導和管理。這樣做不僅可以改變以往無計劃的隨意性、要求不統一性與操作的不規范性,而且能使藝術實踐真正落實到實處;三是主課教師要大力提倡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藝術實踐,并要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做到悉心指導,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做到訓練與舞臺緊密結合,努力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創造能力;四是要將藝術實踐納入學分體系,規范其考核制度。只有做到這四個方面,藝術實踐才能落實到實處。
培養一個合格的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應在技能與情商這兩個方面都要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因此,在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的同時,情商(情感智力)也要得到足夠的重視,情商是一種良好的道德情操。情商一詞是由哈佛大學的彼得·薩洛瓦里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梅耶兩位心理學家于1990年提出的,這個詞語是用來描述對成功至關重要的情感特征。從現代社會看來,一般來說,高情商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在高校表演專業中,要提高學生的情商,必須注意培養他們如下三點:一是認識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二是自我激勵與自信心;三是人際關系的調節。要做到以上三點,這就要求每個學生的主課教師要做出榜樣。這不僅因為是主課教師對學生最具吸引力,而且主課教師教授一位學生的時間最長。因此,主課教師應與自己的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師徒”關系。主課教師在上課與下課時首先要嚴于律己,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得隨意宣泄自己的情緒;第二要多鼓勵學生,發現優點要表揚,予以肯定,注意說話方式,不要過分貶低學生,以便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第三要讓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以便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盡快了解社會,知道同情與關愛他人。尤其是在各項活動中要鍛煉學生持之以恒的韌性,韌性與耐力是將來工作必備的素質。
要做到以上四個方面,學校必須進一步探索藝術實踐新模式,為學生搭建藝術實踐平臺。必須要求學生在學習之余經常參與各種大、中、小型文藝演出,走入工廠、礦山、學校、社區以及其它企事業單位,參與其文化建設;尤其是要經常舉辦各種獨奏、獨唱音樂會,舉辦班級、年級音樂會與新年音樂會。當然,這些音樂會不能太濫,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精心策劃,精心準備。音樂會前要有策劃書,演出后一定要有專業教師的總結和評價,必須制定評價機制,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吸取經驗教訓,提高參加藝術實踐的認識,不斷提高表演水平,才能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培養和積累適應各種演出及組織音樂活動的能力。“讓學生較早地參加各項大型藝術活動,在藝術實踐中鍛煉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構建以技巧課為主,實踐課為輔,舞臺實踐為佐的藝術實踐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