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對于一堂課而言,我們既要對教學內容做認真的思考,對課堂的教學環節做精心的安排,對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做仔細的研究,還要在設計教學時做到“長時間,寬空間,高架構”,力求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
所謂長時間,是就我們教學的效果而言,不能急功近利。我們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會等待。我們的學生大都來自農村,生活面不寬、閱讀量不足、見識不多、生活體驗不豐富、自信心不強等是他們的客觀情況,而現行教材的編排又有明顯的“城市化”傾向。我們如果急于求成,是難以達到教學目的的。即使能夠讓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條條記住,也是一些沒有多大用處的“本本東西”。比如,反思我們現在的常態課堂,經常是局限于教一篇知一篇,學生的學習停留于該文本之中。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如果教師僅僅是停留于該文本的教學之中,而沒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做到舉一反三,課堂就只有熱度而毫無效度。崔巒說:“不成功的教學學一知一,成功的教學舉一反三。”所以,在教學中,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可以溫故知新,把已學內容遷移到新的學習內容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課堂的實效性。請看某位老師教學《楊氏之子》的實錄片段。
(引導學生正確讀完全文后)
師:剛才我們把《楊氏之子》這篇文章的句子讀正確、讀通順了。但是要真正讀懂文章,就必須理解其中的內容。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有哪些方法呢?
生1:可以通過看詞語的注釋來理解內容。
生2:可以觀察這篇課文的插圖來理解。
生3:可以查學習工具書來理解。
生4:也可以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討論來理解。
……
師:看來同學們很愛學習,能想出這么多的學習方法。老師總結一下剛才同學們的學習方法,可以把它們歸結為:“三看、二問、一查。”(屏幕顯示學法:三看:看注釋、看上下文、看插圖;二問:問老師、問同學;一查:查字典。)
師:我們可以通過看注釋、看上下文、看插圖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對于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問老師、問同學,還可以查字典。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運用上面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來理解課文意思。開始吧!
此例中,教師用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古文內容的方法,有效地使學生復習了原有理解內容的方法,而且極度自然地使學生在認知上與本課的教學建立聯系,把已學方法遷移到新的學習內容上去,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通過一兩節課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究,便要求學生形成清楚的認識,懂得深刻的道理,明白科學的方法,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我們必須給予學生比較充分的思考、理解、分析的時間,讓其有一個內化的過程。教師要堅信:學生個個都可塑,人人能成材。只要我們在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過程中,多一點等待,少一點急躁,我們的學生一定會越來越有靈氣,越來越睿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就一定會達到。
寬空間,形象地說,就是讓學生身在教室中,神含教室外;就是讓學生學習在書本,發現在社會,體驗在生活。歸納起來講,就是拓展學生學習的位置空間和內容空間。做到這一點,實際上也不容易,要求我們教師牢牢樹立“教材是師生交流的話題,教與學的載體”的正確教材觀。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那就是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變得更加聰明與睿智。
一是要留出探究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采取研究的態度。”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在語文教學設計中,要納入探究性學習新元素,因為課程改革中的語文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的地位得以凸顯。小學語文課堂,歸根結底就是要成為學生自己的一方土壤,一方讓他們放飛想象翅膀、敞開傾訴胸膛、種植美好夢想的田地。要種好這塊地就要通過一堂課、一篇課文、一次活動來豐盈學生的語文生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手中的“教材”是我們教師最直接的“勞動工具”,所以我們要最大效度地使用它,走好平時課堂的延伸之路。
二是要提出鮮明的問題。發明創造多是從問題開始的。好的問題切入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教學寓言故事《矛與盾》一文,我在課的尾聲,一本正經地問學生:“如果當時你也在場,你是買他的矛還是買他的盾?這樣做生意行嗎?為什么?”學生積極反應,回答的內容剛好溫習了“自相矛盾”這一寓意,又領悟了人文精神的隱含點——做生意要誠信。而后我再贊賞性地問:“聰明的你有什么高招指點一下這個楚人?”學生更活躍了,有的建議分開賣,有的建議分地點賣……這樣就啟發了學生反思的關鍵點與疑難點。又如《草船借箭》的第二自然段是以諸葛亮與周瑜的直接對話為主,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后,拋出了一個問題:“周瑜與諸葛亮表面上是在客客氣氣地對話,但實際二人各自的內心世界,你們猜得透嗎?”學生各自說開了。這個問題不僅很好地給學生提供了語言實踐的平臺,也使他們領悟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自然也就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落實新課程教學“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也就達到了,實施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目標也就潛移默化地實現了。所以,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因此,教育的寬空間,實際上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道理。
高架構,就是要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有一定高度的教育思想做支撐,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的準備和實施過程。換句話說,就是要讓每一堂課都有“靈魂”。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是教學的靈魂。語文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作為語文的四大基本理念,其基本形式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感悟”“對話交流”“激勵評價”等。具體設計某一課的教學方案時,應依據這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學情,思考在教學中應重點體現出哪一基本理念,是以“自主學習”為主線還是以“合作探究”為主線?甚至是以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為主?教師在備課之前需要做認真的思考,使教學設計具有理論支撐。一篇高質量的教學設計,還應體現一定的教學思想,即教學主題。通過教學主題,可以看出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方法或預想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如在設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以“探究學習”為主要理念支撐,確立了“呼喚文明,呼喚和平”的主題。教學設計有鮮明的主題,實際上就是給教師課堂教學一個明確的方向。無論課堂上發生怎樣的變化,都可以讓課堂教學收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學效果。因此,所謂課堂的高架構,就是要用一些理論、思想和方法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準備,提煉、引領我們的教學實踐過程。所以,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我們如果拿到一節什么內容就教學什么內容,不用理論、思想、方法來指導我們的思考準備,不從教學內容的實施過程中提煉出一點“神”的東西,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不折不扣的“照本宣科”,我們的教師就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教書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