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岱媛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1)
小學階段的音樂課堂,要多接觸一些多元的音樂文化內容,運用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去填充學生的頭腦,讓他們在民歌的教學中、器樂的滲透中、歌舞的體驗中、曲藝的研究中、戲曲的認知中,了解多元音樂文化,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培養自身對音樂藝術的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
民歌即民間歌謠,是各民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廣泛流傳的一種口頭傳唱的詩歌創作。民歌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逐漸成為被人們所喜愛的一種歌曲藝術,各地民歌都具有當地獨有的風格特點,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魅力。小學音樂的教材中有很多優秀民歌的經典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全面感受中國民歌的藝術價值。
例如,在學習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時,教師在課堂中就針對民歌展開了全面深入的學習感受,促進學生音樂素養水平的發展。教師在講解四川民歌的曲風特點時,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生動深入的探究,如,讓學生了解民歌的分類,從體裁上分,民歌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類,教材歌曲《太陽出來喜洋洋》則屬于山歌一類。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聆聽,激發學生說出內心的感受。“聽了這首山歌,你能用什么詞來形容一下它的風格?”學生們紛紛回答“高亢”“嘹亮”“富有力量”等。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知對比,教師將其他民族的經典歌曲帶到課堂中,引導學生展開對比欣賞,如傣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蒙古族的《鴻雁》等,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民歌,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能力。
民歌是中國的藝術瑰寶,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魅力,音樂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民歌,展開生動的教學,幫助學生走進多元文化的課堂,感受中國民歌的魅力所在,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水平。
結合教材中民族歌曲的學習,教師要適當滲透民族器樂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更深入地感知民族器樂的神奇與不俗,陶冶他們內心的情操,加深他們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培養他們對民族器樂的喜愛之情,以此來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能力。
例如,在欣賞傣族歌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時,教師就在課堂中滲透了民族器樂的相關知識,結合葫蘆絲曲《月光下的鳳尾竹》展開聆聽欣賞,讓學生們熟悉民族樂器葫蘆絲。為了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教師可以將傣族樂器葫蘆絲帶到課堂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樂曲展開現場的吹奏,因為葫蘆絲的學習相對容易,教師可以在授課之前做一些教學相關的準備工作,以此來激發課堂的活躍性,也激發學生對葫蘆絲學習的興趣。除了傣族樂器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多媒體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其他民族的器樂,以此來拓寬學生學習的范圍。如蒙古族的代表樂器馬頭琴、新疆的代表樂器冬不拉,還可以帶領學生認識一下中國的“樂器之王”——二胡,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樂器,感受民族藝術文化的豐富多彩。
民族器樂是民族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結合民歌滲透講解,通過聆聽民族器樂的音色,認知民族器樂的外形,來激發心中對民族器樂的熱愛之情。
音樂課堂離不開舞蹈的參與,音樂與舞蹈是不分家的,因此就有了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歌舞音樂。在小學音樂的教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生動感知的形式去體會歌舞文化,結合多媒體展開全面的欣賞,并采用課堂實踐的互動活動,來進行真切的體驗,打造活力無限的欣賞課堂。
例如,在欣賞《瑤族舞曲》的音樂時,教師就帶領學生全面感知了豐富多彩的歌舞音樂,結合這首動聽的曲子,教師進行了現場的舞蹈體驗,幫助學生感受瑤族歌舞的風格特點,瑤族舞蹈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意識,具有明顯的民俗特征。感知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民俗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深入地體會。學生們在欣賞《瑤族舞曲》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舞蹈的創編活動,讓他們在優美的音樂中去自由地想象及創造,結合前面對瑤族舞蹈的了解,加入自己的個性創想,展現自己獨特風格的瑤族歌舞。
音樂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全面感知歌舞音樂,采用視頻觀摩的方式展開體驗感知,并結合聆聽想象,去進行自我意識的舞蹈創編,呈現欣賞教學的活力無限[1]。
針對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曲藝藝術,教師要展開生動的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曲藝藝術文化,聆聽它的獨特,感受它的曲風,并結合課堂的模唱來達到傳承曲藝藝術的最終目的。例如,在欣賞江蘇蘇州小調《姑蘇風光》時,教師在課堂中就針對曲藝藝術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學習,首先教師結合多媒體進行了相關知識的講解,并將一些經典的曲藝藝術作品帶到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聆聽欣賞。如評彈《姑蘇好風光》《天涯歌女》等,并帶領學生跟隨視頻中的表演進行旋律的哼唱,幫助學生感受曲藝藝術的曲調優美、形式豐富。聆聽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對曲藝藝術作品進行簡單的介紹,因為曲藝藝術以方言為多,學生僅靠自己的聆聽很難真正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對其作品進行簡介,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結合教材中的曲藝作品,教師展開科學的引導,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藝術作品的內容、內涵,并采用視頻哼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旋律的跟唱,幫助學生體驗曲藝藝術的旋律優美。
對于小學生來說,戲曲藝術相對陌生,在他們的意識中,戲曲似乎是爺爺奶奶們的專利,跟自己沒有關系,他們關心喜愛的是流行音樂,這就造成了戲曲藝術與時代脫軌的可悲現象。為此國家出臺許多相關的政策,要求音樂教師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學情,開展科學有效的戲曲藝術教學,讓學生在校園里進行戲曲藝術的學習和傳承。
例如,結合教材欣賞京劇《迎來春色換人間》時,教師在課堂中就展開了趣味生動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中國的國劇——京劇的相關知識,并深入感受京劇藝術的無限魅力。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巧妙結合了流行元素,用流行歌曲《說唱臉譜》來進行巧妙地導入,讓學生從這首歌曲的說唱中,初步了解中國的京劇藝術,隨后教師又將一些具有京劇風格的經典歌曲帶到課堂中,如《故鄉是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新貴妃醉酒》等,運用這些歌曲的聆聽,來感受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心中對戲曲文化藝術的喜愛,也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不斷發展。
戲曲藝術是我國的文化精華,音樂教師要借助自己科學的教學,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戲曲的相關知識,帶領學生走進戲曲藝術的殿堂,成為傳承戲曲藝術的接班人。
總之,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音樂教師要進行多元文化課堂的開展,結合教材中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科學的引導,幫助學生感受多元音樂文化的無限魅力[2]。通過一系列有效的音樂活動,進行聆聽、感受、體驗、認知,用欣賞的目光去進行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效促進學生音樂素養水平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