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學文中國作協會員,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私人檔案》《紅月亮》等四部,中篇小說集《麥子的蓋頭》《命案高懸》《我們為她做點什么吧》等十三部。曾獲《小說選刊》全國優秀小說獎,《小說選刊》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百花獎,《十月》文學獎,《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中篇小說選刊》獎,《中國作家》首屆“鄂爾多斯”獎,青年文學創作獎,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二屆魯彥周文學獎,《鐘山》文學獎等,小說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04年、2006年、2011年全國中篇小說排行榜。
每次寫作都想有些改變,比如敘述,比如語言,比如意蘊。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自然讀者的反應不一。讓每個讀者滿意,當然不可能。或者說,于我,沒有那樣的可能和能力。所以,我只能變得自私,不壓抑寫作的欲望,寫得痛快,其他都退到次要。我不能確定想法一定是好的,有時我覺得要自然,寫作者退后,再退后,退到與小說沒有任何關系的地方,不必引導什么,每個人都能讀出自己需要的東西。也許是相反的。那樣的小說豐雜、開闊,就像肥沃的土地,讀者愿意種什么,就種什么。有時我執意塞進些東西,非塞不可,寫作者種植,讀者不必栽種辛苦,直接收割就可以。
《龍門》就是這樣一篇小說,或許這樣的引導牽強了。與想象中的鯉魚和龍門無關,但我還是做了。因為我要改變,無論改變的巨或細,無論改變的對與錯。
以往的小說,涉及的具體地名,比如村鎮,都是虛構的,即便壩上也是融入了其他文化元素。在這篇小說中,我嘗試用實名,醫院、街道、大橋、河水、山名及廓亭、公交車路線等等,當然人物和故事是虛構的。城市的名字也是后來聽從了編輯的建議改為龍門市。在構思時,人物間的關系都鉚了勁,比如范大同與妻子,比如范大同與賀梅,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范大同的妻子為什么又是如何住進戒毒所的,她的性格等等,我是想清楚才動筆的,包括細節與對話。但在寫作過程中,覺得作為中篇字數太多了,至少要六萬字以上,另一個原因,我想作留白處理,暗示出來,由讀者填補。當然,某些讀者是不滿意的,小說發表后,《花城》的朱燕玲主編轉給我一位讀者的意見,認為范大同與兩個女人的關系都顯得含糊其辭,留白太多。對這樣認真的讀者,我懷有敬意,或許,在下一篇小說中會寫足,寫透。但于這篇小說,留白正是其特點之一。那是我嘗試的意義所在。
這篇小說,編輯、朋友、讀者都有給我建議。我銘記于心。文學路上有這樣的伴,是寫作者之幸。感謝《中篇小說選刊》讓更多讀者讀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