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彪
(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仁興鎮小學,云南 楚雄 651205)
閱讀是一種內潛性的觀念活動,一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不但要讀,而且要擴大閱讀的范圍,注重閱讀的方法,通過指導小學生進行“理解性閱讀、有體驗的讀、傳情達意的讀等,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理解是閱讀的核心,必須在一定階段的積累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的閱讀就像根所吸收的水分養料,通過“主莖”或“樹干”,才能送到分枝、杈丫,使之長葉、開花、結果。理解的閱讀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本,在通讀的基礎上感知文章寫了什么,思路怎樣,初步了解文本的內容和表達。然后體味和推敲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深入領會作者表達的觀點和情感。還要把各部分的理解進行綜合分析,結合作者的思想、時代,聯系自己的體驗、經歷,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閱讀教學的學習活動不僅著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注重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體驗,積累有益的經驗,實現經驗的再創造。有體驗的讀,就是引向自“悟”,發展個性;就是擯棄繁瑣的分析,注重整體感悟。如教學《火燒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就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同學們,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么?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云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云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和創新精神,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閱讀教學中,面對一篇課文,我一般從文章的整體著眼,從那些牽一發而動全局的詞句切入,指導朗讀。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問學生:“你認為這句話的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哪些詞應該重讀?”學生試讀之后紛紛舉手回答:“應用贊美的語氣”、“應用自豪的語氣”、“‘杰出’和‘愛國’這兩個詞語應重讀。”于是我請同學們讀此句,重讀“杰出”和“愛國”,讀出自豪和贊美的語氣。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同時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學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