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珍秀
(桂林市資源縣資源鎮修睦小學,廣西 桂林541400)
要讓學生學好英語首先使每位學生都有興趣地學習英語,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有聽、說、玩、唱、演、畫等多種教學活動,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動手、動腦、動口。在設計教學內容里,筆者以活動為主線,設計好每節課游戲的內容,讓學生在“做中學”,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動機。課前備好掛圖、錄音機、實物、頭飾等直觀教具。上課時,讓學生能夠進行得體、恰當的語言交際,做到“玩中學,做中學”。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教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抓住學生愛玩的特點,盡量設計一些適合教材、適合學生的游戲活動。比如:授課前用律動、傳悄悄話、歌曲競賽的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后面的新授鋪好基石。存新授過程中,盡量使新授知識與游戲活動融為一體.讓學生身臨其境.有效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較快地使學生進入能力最近發展區。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教學經驗,個人認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激發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的古訓——《學記》中就有這樣的說法:“親其師而信其道,尊其師而奉其教,敬其師而效其行。”小學生往往是因為喜歡老師而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感興趣,所以學得好。如果學生對自己所教的科目不感興趣,整體成績差的時候我們教師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而不是責怪學生。
所謂教學手段,就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和方式。比如制做形象的教具,開展新穎的活動,進行快樂的游戲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備課的環節上要多下功夫才行。但在近來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我們有些教師還沒真正理解新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找不到“設計”的成分,還是老一套的教學方式,感覺他們是把“備課”誤當成了“背課”。
如果拿中文與英文的文字進行比較我們發現:中文是象形文字;英文是拼音文字;中文是由各種筆畫和偏旁部首組成的;英語是由26個字母排列組合而成,因此英文較中文容易記憶、識別和書寫。另外英語在語音、詞匯和句式方面都有很多很強的規律性可循,這也是讓學生感受簡單英語的很好材料。我們英語教師應盡量把英語“簡單化”的思想傳遞給學生,向學生呈現英語簡單的一面,這樣他們學習的興趣也會提高。對于英語初學者,老師不能制定過高的目標,從可以達到的小目標開始,幫助學生從不斷進步中獲得成功體驗,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會更濃更持久。
唱歌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娛樂方式,尤其是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興趣更濃厚,一旦學會,便成為永久的記憶。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巧編歌曲。把單詞、句型、對話編成學生熟悉的曲調進行吟唱,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營造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
語感是學習者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它包括對語言的感覺、領悟和直覺的把握。語感的形成則是通過大量的語言知識和語言信息積累,在頭腦中進行外語思維,感知言語規律,形成自然的、系統的知識網絡,從而達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進而通過情景交際。葉圣陶先生曾說:“在語言教學中,語感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離開了語感,文學作品無從欣賞,聽說讀寫能力更是無從說起,語感的水平決定著聽說讀寫的水平。”
記得剛上初一時,第一節英語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班里的很多同學都有一定的英語基礎,而我這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對英語卻一無所知。當時很羨慕那些懂英語的同學,同時也無形中增加了我的心理壓力。我該怎么學才能趕上那些同學呢?初次接觸英語的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讀單詞、背單詞、讀課文、背課文。一個學期下來,我的英語成績已名列前茅。那時我就想:英語原來這么簡單。還有中師時的聽力考試,獎學金考試的聽力試卷是張白紙,要求把聽到的寫下來,成績出來時老師對我說我的聽力成績是年級最高的。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事實,因為課外我根本沒有條件去訓練自己的聽力,當時老師就提了一下我的語感很好。回顧我學習英語的經歷,雖然我入門比其他同學慢了,但我的成績提高很快,這都歸功于我在讀中培養了很好的語感。所以培養好的語感無疑是學好英語的基礎。英語教師可以通過朗讀背誦來培養語感,更要想方設法在課內外創設更多的情境來幫助學生提高語感。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好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