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正美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縣香水小學,云南 楚雄 651600)
在小學教育階段,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方向。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個人的理解能力有限,部分數學教師認為小學數學的內容比較簡單,教學過程中耐心也不夠,往往使得課堂效率低下,在此本文針對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其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進度。而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中,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要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一開始備課的時候,除了要對數學課程的內容進行準備外,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避免出現“自問自答”式課程教授,充分地讓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建議,讓學生能夠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小數的計算方法時,肯定會有學生提出他自己已經會做了,能不能不學,而有的學生又會說他在整數的計算方法上加了個小數點,就類似小數計算。這些學生可以通過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來進行舉一反三,是他們產生創新能力的體現。教師這個時候可以專門出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讓這部分學生來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習主人,并體驗到探索未知知識的感受。教師要根據合理的建議,適時調整課堂進度,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智慧與個性的平臺,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其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產生的學科。教師要將生活案例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就可以讓一些數學概念變的非常容易理解,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例如:教師在講解《認識面積》課程時,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入手,像房屋的面積、桌面面積等案例就非常形象。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耐心的觀察和思考,最后再經過計算得到面積的結果。
教師可以通過直觀實驗開展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來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體積》的課程時,可以用兩個同樣的容器盛滿水,然后拿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物體讓學生分別放到不同容器中,再讓他們自己觀察,有什么實驗的現象,最后再思考一下水會往外溢的量是不是一樣的?為什么?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結論,不僅能突出重點,加深對數學概念和知識的理解,直接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