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婷
(江蘇省儀征市儀化第三小學 ,江蘇 儀征)
小學數學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它指的是學生運用初步的邏輯思維,用數學的邏輯思維來解決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數學思維養成的黃金時期,幫助小學生養成數學思維,不僅會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會發散他們的思維,探索更深奧的數學世界。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的學習效能。本論文認為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要想讓學生養成數學思維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對數學思維的興趣,讓學生自主去學習數學思維,只有在學習數學思維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地領會到數學思維能力的奧秘,才可以做到真正地學以致用。數學思維具有明顯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認識數學思維。建議教師把數學思維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堂討論,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講解“圓的認識”這一章節時,為了更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到圓的性質,可以提前讓學生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圓的實物或圖片,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講解,通過圖片和視頻,演示圓的幾何性質。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圓的特點和幾何性質,把自己的探究結果進行分享,最后通過對比教師和學生分別準備的素材,再通過小組討論,提出自己對圓的認識。激發興趣是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開端,激發對數學思維的興趣,可以讓教師聚焦在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上。
數學思維的培養需要培養學生學會發散思維,從多角度來研究數學問題,數學題目的解題思路并不是唯一的,往往可以有多種解題思路,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表達自己不一樣的看法,舉一反三地利用所學知識對題目進行求解。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各種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其次還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讓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審清題意,抓住解題的重點;再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年級下冊“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圓柱體,例如可樂罐,卷紙等,教師結合這些圓柱體實物講解圓柱體的幾何性質。引導學生發現圓柱體可以拆分成兩個圓形和一個長方形,這時再引出求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更容易理解。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圓柱體進行拆分,探究表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的探究的教學模式既讓學生學習了新知識,還鞏固了圓和長方形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了解了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關系,有助于提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講解教材習題,還要根據教材內容編寫一些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題目,問題還要貼合教學的重難點。教師通過設計貼合實際的問題,設計靈活多變的問題,來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貼近學生實際,也可以融合日常生活進行問題設計。
例如在講解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時,可以結合學生日常買東西的經歷進行問題設計,日常買東西中經常會遇到小數點,引用這些細節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日常生活中還經常運用到分數,例如買一半蛋糕,喝三分之一飲料等等,教師可以在設計問題時,取材于學生生活,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探究精神。教師設計問題的原則應該是符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知識認知水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貼合日常生活。對知識的最高領悟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通過教師的問題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實踐是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能的唯一途徑。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提供一個鍛煉數學思維能力的實踐平臺,在實踐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精神。比如在講解“扇形統計圖”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實踐,讓學生繪制扇形統計圖,例如讓學生根據本周的天氣變化來繪制扇形統計圖,一部分負責統計一周的天氣情況,一部分負責繪制扇形統計圖。通過實踐操作平臺,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踐和討論過程中發散思維,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難點,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激發學生對數學思維的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