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群
(廣州市從化區教育局城西教育指導中心,廣東廣州510900)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焙昧晳T讓人終身受益。統編版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與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一門重要課程。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課中如何促進學生良好習慣養成,下面以街口街中心小學孫杏芳老師異地執教的區級公開課二年級上冊《還是排隊好》為例談談。
教育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在于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教育活動,使學生通過所設計的活動體驗而獲得成長,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課堂上要設置現場體驗活動,鼓勵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一上課,老師就讓學生上講臺領取禮物,學生擠成一團,只有幾個人拿到禮物,現場非?;靵y,老師馬上叫停,讓學生回到座位上。然后讓學生談感受:學生說太擠了!差點摔倒,撞到別的同學等。師問怎么辦?請了三位學生,分別說:我們要排隊、也要整整齊齊、好好排隊。師說:想到好辦法,就按你們說的辦法再來拿一次禮物,好嗎?學生馬上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到講臺拿禮物,很快每位同學都拿到禮物。老師問:現在拿到禮物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說很開心。師問:喜歡哪一種拿禮物的方式?生答:喜歡排隊這種方式,不會亂成一窩蜂。師問:排隊好還是不排隊好?學生齊說排隊好,人人都拿到禮物,公平。師問:哪種方式快拿到禮物?學生說排隊快拿到。師問排隊快拿到,說明排隊除了公平還怎樣?學生說:高效。然后引出課題——還是排隊好,并板書在黑板,讓學生齊讀一次。
在課的最后,教師設置了一個抽獎環節,讓學生到講臺抽獎,第一、二組的學生會排隊抽獎,第三、四組的學生一窩蜂地上講臺抽獎。抽完獎后,老師問同學們:想知道老師現在的心情是“高興”還是”“難過”嗎?一位學生說:是難過,老師追問為什么?學生說:因為第一、二組的學生會排隊,第三、四組的學生不會排隊。老師說:是的,想問問三、四組的小朋友有什么話要說。一位學生說:對不起,我沒有排隊。老師說:我很感動,你知道自己錯了。另一位學生說:老師,對不起!我們有些人也是有排隊。老師說:為什么有些人還是不排隊。三、四組沒有排隊的學生對老師說:老師,對不起,以后我們會排隊。接著老師說:我們學到了排隊這種好習慣,下課了,我們要怎么做?學生齊說:排隊!教師就說,讓我們排著隊從電教室走回課室。學生就一個跟著一個到走廊排好隊有秩序地回課室。
老師設置的三次現場排隊體驗活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排隊與不排隊的差別,從而自覺地在生活中排好隊,鼓勵了學生養成排隊的良好行為習慣。當他們走向社會,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課堂上的排隊體驗活動,參與過、體驗過的活動讓他們難以忘記,時刻鼓勵著他們要排好隊,排隊也成為了他們一生受益的良好行為習慣。
生活中,學生猶如一棵成長的小樹,需要陽光的沐浴。在學生的心里,老師的欣賞和贊美就像陽光一樣是學生成長離不開的,有了陽光的沐浴,小樹才會長得更快、更健康!學生坐得端正、會用禮貌用語、會傾聽等等都要我們老師給予欣賞和贊美,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輕輕撫摸的動作,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得到激勵,從而不斷地養成一種又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終身受益。
一上課,孫老師對學生說:“老師每發現你們一種好習慣,就在黑板上畫一顆星?!痹谂R下課總結時,黑板上共有9顆星,學生們的臉上都寫滿了喜悅,因為他們發現老師在一節課里太善于找出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老師發現你們坐得可端正了”、“又發現你們一個學習好習慣:在4人小組學習時,人人都積極發言”、“認真聽是一種好習慣”、“不打斷別人說話也是一種好習慣”、“讀書聲音響亮也是一種好習慣”、“排隊守秩序,不擁擠,不踩踏也是一種好習慣”、“有禮貌地提醒別人也是一種好習慣”、“學到一種好習慣——排隊”、“還有一種好習慣——下課會有禮貌地跟老師說再見”。
老師的贊賞和激勵甜到學生心里,整節課,學生們都精神飽滿,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各項活動中,學生有禮貌、善于聽別人的發言、會排隊、坐端正等等良好的習慣在學生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只要我們老師善于發現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并給予贊賞,就會激勵學生不斷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鋪路,將來會很好地融入社會。
批判反思是道德學習方式之一,對低年段學生而言,教師重在引導他們形成自我批判與反思的意識,形成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在教學設計時,就要設計一些引發學生思維碰撞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向“善”和向“正能量”方向發展,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教師在課中讓學生分四組表演小品,每組表演一種:(1)老奶奶等候上車,你會怎么做?(2)當火災發生時……(3)當小男孩很急要上廁所時……(4)小女孩媽媽叫小女孩插隊時……。學生分組表演完后,讓學生思維碰撞:該怎么排隊?有學生說:老人家優先上車,不用排隊:有學生說也要排隊。究竟要不要排隊,學生辯論后,一致認為讓老人家先上車,要尊敬老人。當火災發生時,這種危急情況更要排隊,才能避免更大的傷害。當小男孩很急要上廁所時,如果前面的人不是很急也可以讓他先上廁所。小女孩媽媽叫小女孩插隊時,不允許插隊,并且要教育她們要守秩序,排好隊等等。教師還創設了等待上公交車的情境讓學生討論:如果不排隊會怎么樣?讓學生小組討論后請了六位學生匯報如下:“會擠成一團”;“會擠”;“上公交車會摔跤,特別是小孩子”;“會擠斷手臂”;“不公平,先來排隊的人上不了車”;“擠傷人”。學生的討論充分體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讓他們體驗到還是排隊好!
教師注重創設思維碰撞的情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明白一般情況下要排隊,但還得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特殊問題特殊解決,規則是人定的,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教師雖然創設了這些思維碰撞情境,但還不夠,如果老師再創設以下的情境:遇到孕婦、殘疾人,是不是也要硬性要求他們排好隊?我們應該怎么做?讓學生討論,效果可能會更好!還有:在學生第二次體驗排隊,還是沒有排好,但是當有學生不排隊時,其他學生有把他拉回來,并對他說:“要排隊呀!”說明教師的課堂教學是有效果的。該怎樣排隊呢?教師要做好行為指導——尋找排隊的好方法?是一個一個地排、不能排在別人旁邊、也不能另起一排。教師要把這種疑問拋給學生,引發他們思維的碰撞,就會時刻提醒他們在生活中要自覺排隊,更好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闭f明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堂來源于生活,學生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摒棄不好的習慣,保留好的習慣和做法,從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課上,教師利用了“小象為什么不受大家歡迎呢?的視頻”、“有關校園踩踏事件視頻”、“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新聞視頻”共三個視頻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不排隊的危害。播放小象不排隊的視頻,最后小象說:為什么大家討厭我呢?學生馬上接著視頻的話齊說:不排隊。教師問:別人插隊到你前面,你怎么做?有四個學生分別回答:“提醒他不要插隊”;“我會跟他說,不要插隊,在學校,插隊會給老師和同學留下不好印象”;“叫他排到后面”;“排到后面去”。此時,教師問:該怎么完整跟他說?另一位學生回答:“哥哥,你排到后面去,你插隊對別人不公平”。教師接著學生的話說:還可以怎樣有禮貌、友好地提醒他呢?一位學生說:“不要插隊”。師問:這樣有禮貌嗎?另一位學生說:“哥哥,請你不要插隊”。師接著說:不排隊還會造成一些慘劇,播放第五小學流血踩踏,很多學生送到醫院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生感到害怕。最后老師出示上海外灘美麗的景色,學生在感嘆它的美麗的同時,老師相機說這么美麗的城市發生了慘劇,在迎接新年時擠在一起踩踏。讓學生觀看視頻后談感受,學生分別說——假如都排隊,不會摔倒;不會亂成一團糟;36個生命就不會沒有。師接著問:我們全班有多少人?學生說:44人。師說:消失的生命差不多是一個班,非常嚴重的由不排隊導致的事故!這個事件時刻提醒我們,還是排隊好,要自覺排隊。
現實生活場景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排隊才是安全的!體現了品德課堂“教學活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導生活和發展生活”的要求,在現實生活場景的重現中體會到不排隊帶來的嚴重危害。深化學生養成自覺排隊的良好行為習慣。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孫云曉說:充分發掘孩子身上的種種優點,培養他們的種種良好習慣,鍛煉和養成他們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這些話說明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肩負著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任。要設計好每一節課,挖掘好課程資源,從現場體驗活動、發現良好習慣、激發思維碰撞、創設生活場景等方面去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讓好習慣伴隨孩子一生,讓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