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晴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錦繡香江學校,廣東 廣州 511442)
筆者任教的年級為中低年級,所屬學校屬于樓盤學校,較多學生會學習1-2項課外特長,因此學生綜合素質較好,所以在教學中融入口風琴教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在器樂教學中,筆者選擇了口風琴做為課堂教學的器具。它的音量有限,伴奏形式活潑,不受學校場地的限制,而且價格適中,同時具有極強的表現功能,在音樂課堂教學或課外音樂實踐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小學三年級音樂課堂為例,選取筆者任教三年級中的(1)班為實踐研究對象,三(2)班為對照班。實踐前后,對兩個班級進行一學年測試,并做構想記錄。從口風琴融入課堂一學年實踐前后進行: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學生自信程度、學生的音準律動、視唱識譜四方面進行研究對照對比。希望能在口風琴實踐教學中對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表現與創造能力讓學生素質有更好地發展。
口風琴教學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每節課課前時除了有固定的口風琴練習內容外,課中采用融合音樂地方教材進行曲子中個別句子的學習彈唱,課后自己對當天內容自行練習。從師生學習—到生生合作—再到個人獨奏,將音樂教學逐步融合。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先通過教師帶動學生學習,通過師生接龍、我唱你彈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有趣的音樂課堂實踐中掌握技能技巧。
通過老師教授完畢后,將課堂交還學生,由學生進行小組練習,組員間互相幫助,老師進行評價。
個別薄弱生采用一幫一,利用個別器樂特長學生帶基礎薄弱學生進行帶練學習,采取各種有效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學生間的團結能力。
在歌曲教學中,(2)班采取“教唱”的形式,在這樣的歌曲教學模式下,該班學生很容易會對歌曲學習產生厭煩感,從而降低學習效率。但(1)班采用口風琴與歌曲教學有機融合,能激發小學生歌唱的興趣。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豐富的獨唱內容,在學習獨唱歌曲時加入口風琴的演奏,能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還可提高學生眼、腦、手、耳的靈活性。
我們音樂課堂課前都會進行課前一分表演,每人一學期至少一次表演機會,一些有個別特長的學生會表現積極,無特長學生會顯得自信不足。(1)班學生口風琴融入課堂后,在課前一分鐘表演上,不少學生選擇用口風琴進行吹奏表演,雖然有的學生只是演奏非常簡單的曲目,可他們還是表演得非常帶勁。從他們激情、陶醉的表現中,我看到了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口風琴的演奏讓孩子們找回了自信,使孩子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充分展現了自我,樹立了信心。
音唱不準是學生識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口風琴有固定音高,音準反應在聽覺、指法上,有鮮明的直觀性。學生在吹奏中聽到了音高,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音準感。在(1)班課堂教學上融入口風琴吹奏對視唱練習很有幫助,對把握不準的音高,學生通過可借助口風琴,吹一吹,讓口風琴幫助學生找到準確的音高,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視唱興趣,(1)班融入口風琴教學后,學生音準有了很大提升。
口風未融合三年級課堂前,兩個班學生識譜能力都比較統一,經過一年的融入教學后,(1)在識譜視唱的能力都較未學琴的(2)學生出色。多數同學能較準確地視唱教材中的歌曲譜,能用口風琴或其它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并可以自行編作進行歌表演,在整體音樂素質上明顯比另一個未學琴的平行班高一臺階。
在現今教學中,口風琴教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口風琴吹奏出來的音響效果教單一,需要與其它樂器的相互配合才更豐富。2、口風琴音域比較限制,而且只注重右手的靈活彈奏,對左手的發揮不夠。今后要繼續思考,如何在口風琴教學中進行配器,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素質教育,成為審美教育的有效手段,還有待于繼續探討。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口風琴教學,可以豐富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取得多重教學效果,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是切實可行的。同時,融入口風琴教學相應地提高了學生口風琴吹奏的水平、增強了學生各方面音樂知識的掌握能力,它們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通過口風琴吹奏,促進了學生對樂理知識的掌握和音樂技能的體現,對學生智力的開發、情操的陶冶更是極為有效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