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九龍鄉小學校,四川 儀隴 637657)
引言:自主探究模式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對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的猛烈沖擊。通過教師的指引與啟發,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使學生在面對數學應用題時能夠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向,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從而達到有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運用自主探究模式,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相應的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意識,使學生能夠在情境的烘托下積極投入到數學應用題的探索當中。教師創造情境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包括提出啟發式問題、引入吸引人的故事、事件等,在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1]。如學習“面積”計算內容,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看老師手里的心形和正方形,你們視覺上觀察哪個面積更大一些?學生有的回答心形,有的回答正方形。之后教師向學生們展示心形的制作過程,是在正方形對角折疊的基礎上裁剪出來的,因此,正方形的面積是大于心形的。除了肉眼觀察之外,我們運用公式是能夠計算出一些圖形的面積的,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對計算面積一類的應用題便能夠產生獨立思索與自主探究意識,從而達到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
“授之以漁”的教育意義表現在數學教育上則指教師要教會學生解題技巧和思路,這遠比硬性向學生灌輸數學理論知識來得更有效。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針對數學應用題教學,教師向學生積極傳授解題技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得學生的思維不受教師教學的過多干預,形成數學學科綜合能力。如教師教育學生數學是源于生活實際的,在分析數學應用題時要善于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索。如在超市購買蔬菜,用固定的錢數盡可能買品種多的菜,需要對蔬菜單價有所了解方能達到購買需要。
結語: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策略提升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進而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科綜合能力,為今后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