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莒縣棋山鎮中心小學 山東,日照 276529)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經常處于“師授生受”的狀態。綜觀我們的數學課堂,往往呈現出這幾種現象:(1)旁觀現象:學生在討論交流時,往往有部分學生懷著事不關己的態度,漫不經心地看著別人實驗操作,看著別人發言,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2)學生交流只指向老師:有的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時,眼睛里只有老師,他所要交流的對象只有老師,這個課堂就是師生兩人世界;有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發言是仍高舉小手“我,我,我”,整個課堂很熱鬧,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交流。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該是學生最忠實、最值得信賴的學習伙伴。新的教學觀要求教師從居高臨下的強勢位置走下來,走到與學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間來。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學術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 2、寬松、自由的生生交流
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有一個能讓同學之間自由開展交流的良好的、寬松的氛圍,能讓同桌之間、小組之間、全班同學之間都可以自由地進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靈感實現時就能與同伴分享,獲得最廣泛的支持,評價、修正并給同學以啟發,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發現。當然,這種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須是建立在學生懂得尊重別人,懂得與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礎上的,要讓學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準備”“語言簡練、表達清楚”“別人發言時不隨便插話打斷”“對別人的高明見解表示贊賞”,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爭議,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靈感,促使彼此建構出新的假設和更深層次的理解。
數學交流的表達方式有聽、說、讀、寫、做等。因此,在繼承傳統數學教學的同時,增加數學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說數學、聽數學、寫數學和做數學的機會。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只要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獨特的思維過程,而通過嘴巴說是展示這具有個性化思維過程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使用數學語言、清楚地向同學、老師表達自己的數學想法。這種數學想法包括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也包括學生解釋思考問題的過程以及克服思維阻礙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點。同樣,要想從同伴那里獲得數學思想,就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要讓學生學會用批判的眼光聽取同學的發言。通過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擴展自己的知識,不斷反思、修正自己思維策略,以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聽是為了更好的說。
寫數學和做數學并不能單一地認為傳統中數學作業,題海大戰。這里的寫數學是指讓學生通過記筆記,寫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對所學的數學知識,以及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困惑、評價和意見,其中包括自己在數學活動中的真實心態和想法,這是一種新的交流工具。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活動過程的性質作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具有豐富情趣和意義的,有價值的開放型題型,讓學生充分體驗寫數學和做數學的樂趣。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的學習中必將得以廣泛的應用,這樣,學生就有大量的機會進行非常有個性化的實踐、探索,并形成獨特的發現。將這些實踐、探索、發現展示出來,請學習伙伴共同評議、相互啟發,使思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因勞動成果得到肯定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當然,學生的探索也一定會產生錯誤的發現,錯誤實際上通向理解的自然階梯,是兒童走向更高理解水平的中間環節。因此,將學生的錯誤展示出來加以評議,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軌跡,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說學生的大膽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那么質疑之后引導學生辯論,就是向創新邁出了具有實質性的關鍵一步。教師要沉得住氣,善于“踢皮球”,把學生的質疑交給學生自己解決,是學生之間產生更高水平的交流。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矛盾,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培養學生質疑的主動性。這種“好奇”心理往往能促進學生細心觀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主動去進行探索活動。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上課老師就挑戰性宣布:“老師不用計算就能知道哪些數可以被3整除。不信,試試看?”同學們紛紛舉出愈來愈大的數,教師對答無誤。同學們驚奇了,這里到底有什么“訣竅”呢?求知若渴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同學們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動探索者。
評價的主體是學生自己、同伴、老師,評價的過程則是一個交往互動的過程。
自我評價:學生進行自我小結,總結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優點和不足。
同伴評價: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自評,對該同學的方法進行互評。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同伴的方法,更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同伴,善于發現別人的閃光點。互評后,被評學生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法的優點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