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第四小學,廣東清遠 511800)
新課改要求,數學課堂教學應該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笨梢?,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素質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開發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措施。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探討。
小學生的思維受其生活經歷所限,認識感知實際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培養其興趣,尤其重要,特別是抽象的數學問題,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點,結合實際,引發興趣,為他們搭建認知橋梁的方法就顯得較為重要了。比如“粉刷墻壁”問題,是長方體表面積的一個重要內容,也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我發現跟學生講過之后很多人下一次還是做錯,把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公式{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直接套進去計算,本來只要求五個面,他們卻求六個面,地面是不需要粉刷的。我認為這都是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不足所致,只有聯系生活實際,增加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才能讓他們真正掌握計算方法。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讓他們自信的學習,往往就需要利用實際生活中的簡單例子來說明教學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利用生活經驗,形成“生活經驗教材化,教材理論實踐化”的教學策略。要學會深入淺出的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景。
小學生好動、好奇。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活動,給學生充分動手的空間。比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這種直觀和動手操作的教學,既幫助學生理解了相關的問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由直觀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好玩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天性表現,教學課堂中設置的數學游戲既能讓學生在游戲的情況下積極思考,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又能寓教于樂。教師出示一個11--20的數,請一個學生上講臺,面向學生,背對老師猜老師出示的數是多少,每猜一次,臺下的學生會給出提示。
教師出示16,學生開始猜測。
臺上學生:這個數是12.
臺下學生:小了!
臺上學生:這個數是15.
臺下學生:小了!
……
這是一個很好的數學游戲,學生在“提示”和“思維調整”過程中既練習了對數大小比較是掌握,又促使猜數的學生在看不見的情況下積極思考,發展了思維。當然,教師在學生猜測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方法引導,把猜測的數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既對學生練習了數的大小比較,又對發展學生的數感有幫助,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是思維的動力,是促進學生樂學的先決條件。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便會產生優勢興奮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發展學生敏捷的思維。課堂上教師設置的數學興趣題要深淺適度,防止過難或過易。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力水平確定題目的深淺度。過淺了,學生張口就答,不加思索;過深了,使學生無法思考,無從回答。
例如:二年級下冊學習完乘法這單元以后,在復習課的最后我出了這樣一道開放題:
鋼筆:18元 文具盒:27元 水彩筆:9元 蛋糕:3元巧克力:6元
① 蘭蘭買水彩筆,芳芳買蛋糕,蘭蘭花的錢是芳芳的幾倍?
② 月月花的錢是蘭蘭的3倍,紅紅花的錢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紅紅分別買的是什么?
③ 老師買了兩樣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價錢是另一件物品價錢的3倍,猜一猜老師買了什么物品?
學生認真審題,分析題目,選擇了合適的方法解決了前兩個問題,較好地復習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和“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在激活了學生的已有認知以后,我抓住時機,又提出了第3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激起了學生思維的興趣。不一會一個孩子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舉起了高高的小手說:“老師,我知道了,你買的是鋼筆和巧克力。”我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這位學生說道:“鋼筆是18元,巧克力是6元,18不就是6的3倍嗎!”說得真精彩,這位孩子的發言似乎也為其他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于是我又看到了不少小手舉起來,另一個孩子說道:“老師也有可能買的是鋼筆和巧克力,也可能是文具盒和水彩筆呢,你們看,文具盒是27元,水彩筆是9元,27不正是9的3倍嗎?”對啊對啊,還有學生迫不及待地說道:“老師還可能買的是水彩筆和蛋糕,水彩筆的價錢也是蛋糕價錢的3倍。”此時的我插不上一點嘴,孩子在思維的天空中自由地馳騁著,不斷撞擊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