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烏鎮植材小學,浙江 桐鄉314500)
估算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產中,對一些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測量和計算的數量,進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計的一種方法。如估計一定空間的人數,一段距離的長度、一個房間的面積、一定款項可購的貨物數等等。專家學者都認為在小學數學中應該讓學生學習一定的估算知識,培養一定的估算能力。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計算能力的強弱,甚至影響到他的數學能力。我將在本文中對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意義,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發表一些粗淺的看法。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不只是為了解決一道或者幾道數學題,而是為了發展學生思維,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了學生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新課程理念非常重視學生估算意識、估算能力的培養。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如終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的情境聯系起來,從到商店買東西,到家庭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需要多少錢,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無形中使學生感受著學習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巨大的實際意義,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學生估算能力的好壞,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師對估算的重視程度,為了加強學生的估算能力,教師應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實施估算教學,與教師的用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教材內容是靜止的,有限制的,但教與學是師生動態生成,共同發展的過程,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做靈活的調整和補充。
如:小學四冊教材中,有這樣一道試題。一臺電風扇135元,一部電話機156元,一臺微波爐285元,一個電飯煲250元。一輛自行車168元。媽媽帶了500元去買東西,問題(1)如果買兩件該怎么買?(請列式計算)。問題(2)如果買三件該怎么買?(請列式計算)
讓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先讓學生進行估算,看買哪兩件或哪三件不會超過500元,再進行計算并書寫。這樣做可以避免出現不必要麻煩。因此,作為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一定要有沖破教材的勇氣和對教材進行再加工的能力,這既是教學實際的需要,也是教學改革的需要。
估算教學應融于平時教學過程之中,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逐步體驗和建立起來的。今天的教材內容有估算,就專門去學怎么估,怎么算,明天的教材沒有了,就放在一旁置之不理了,都是不正確的做法。在二年級的估算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幫助學生逐步形成估算的習慣。如這樣一道題:
足球25元,籃球36元,排球18元,皮球15元
(1)4種球各買一個共多少錢?
(2)買2個藍球和2個足球,100元夠嗎?
(3)買2個籃球,付100元應找回多少錢?
(4)小明只帶60元錢,可以買哪些球?
這道題我們可挖掘題目的內涵,充分發揮題目的功效,對學生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訓練。既可以訓練學生連加的計算,也可訓練學生一步一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選擇,60元錢,可以買哪些球?這其中有過程的開放,有結果的開放,更有思維的開放。而在這中間的每個環節,教師都可以讓學生先去估一估,再去算一算,讓學生在算中檢驗自己估的合理性、準確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在教材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老師只要留心就可利用的資源。
長時間以來,數學由于其抽象而顯得枯燥無味,因此,教師要將所教學的知識與學生所熟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設置合適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第四冊萬以內加法,在算理上無多大難點,但學生的計算錯誤較多。我嘗試著讓學生們估算兩個加數的和與差大概跟哪個數接近,使上述情況明顯改善了。
例如:在計算596+98時有學生經常進位進錯,還有的在最后算加時算錯。雖然教師經常強調,可這種錯誤仍屢見不鮮。如果事先對這道題目的結果進行估算情況就會有所好轉。第一個加數可以把它看成600,第二個加數可以把它看成100,這樣估算的結果等于700,然后看實際算出來的結果是否和700這個數接近,如果相差大那么實際算出來的結果就是錯誤的。通過這樣的估算,學生心中就很清楚了。
計算是枯燥乏味的,學生都有想體驗成功的愿望,當他們對某道題的答案進行了估算后,當然都想驗證一下自己的估算是否正確,而如果自己的估算與其他同學有所不同時就更想驗證一下誰對誰錯了。驗證的最好方法當然就是算一算嘍。根據同學們這樣的心理,我就經常組織同學們進行“估算”比賽。
“估算”要快速而相對精確,否則就失去了它的意義。要做到“快速”就要訓練學生的口算,要做到“精確”就要訓練學生善于尋找最佳的計算方法。例如:計算128+399學生可以直接列豎式計算,還可以把399看400來計算,答案就是528再減掉1。經過日積月累的估算訓練后,久而久之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高了,思路活了,速度也就快了。
綜上所述,估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相當重要,并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