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實驗學校,湖南 懷化 418000)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成為教育的主要理念。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方面可能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若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有一個和諧寬松的良好環境,而且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與能力。因此,對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必不可缺的教育途徑,也是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當前小學生中大部分表現為開朗外向、樂觀合群、積極主動,但也有一部分表現為內向、自卑、焦慮、叛逆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小學生的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癥,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等,如面對考試焦慮不安,或與人交往喜怒無常,容易發火暴怒。如:李某,女,12歲,某寄宿制學校六年級學生,性格內向,沒有朋友,經常煩惱,與班上同學相處不好,幫班級做事還經常被同學埋怨,感覺壓力大,很受委屈很受傷害,在一次矛盾中終于激化,李某在晚自習上用圓規劃傷自己的手臂,鮮血直流,被老師及時制止。
舒某,女,11歲,某寄宿制學校五年級學生,早產,有一同胞妹妹,內向膽小,不善表達,人際交往欠佳,自尊心強,敏感,喜歡看歷史書籍,學習偏科,總覺得自己不如妹妹,父母不喜歡自己。上課從不敢主動發言,特別對考試很緊張,答題時顯得謹小慎微。在一次考試中數學成績不理想抱怨自己很笨,煩惱苦悶,以找心理老師咨詢為由躲到教學樓頂樓直至天黑,全班師生分頭尋找才得以找到。意志薄弱一般表現為優柔寡斷、虎頭蛇尾、自制力差,當學習中碰到困難,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容易悲觀、失望,甚至退縮、自暴自棄。個別還會在與他人發生沖突后,或因一點小事就離家出走。
一般表現為:自私狹隘,斤斤計較,長時間內不能自我調節,耿耿于懷;自負自大,自以為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理解,抗挫折能力差;自卑怯懦,較為孤僻、不合群,生活圈子狹小,以自我中心,依懶性強。如:譚某,男,8歲,二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脾氣古怪,一有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講臟話,習慣差,喜歡做危險的事,翻圍墻、爬樹、爬欄桿等。
造成這些心理問題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來自小學生自身的氣質類型、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家庭環境及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不當,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等。
學校不斷引進心育人才,加強心理教師骨干隊伍建設,以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專職心理教師為主,制定相關措施給予專職心理教師進修、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物質支持,并發揮其輻射作用。同時,建立一支以班主任為主的兼職心理教師隊伍,鼓勵支持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考證,掌握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讓他們在班級管理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立教師心理學習交流群,提高全體教師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通過學習交流,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讓教師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日常的教學和管理中去,用良好的心態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通過心理知識的講解和系統的訓練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進行自我修養。形式主要以講授為主的教育形式,即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直接獲得必要的心理知識;或從揭示學生的心理現象或心理問題入手說明一個心理學原理和觀點,并引導他們用來認識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現象。
課堂可以班為單位,也可結合學生實際以年級為單位。如,六年級孩子步入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心理上發生著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給他們帶來困惑和疑問。他們大部分大膽、開放、浮躁、說話無所顧忌,尤其是女生不像我們當年那樣害羞。針對這種情況, 我們將心理健康課堂移至電教廳,由德育處組織,邀請學校書記、心理健康教師陳淼為六年級女生開展“自尊自愛,健康成長”的專題講座。聆聽中,孩子們了解到什么樣的女孩兒最美麗,怎樣和男生交往才得體,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保護自我。只見她們時而面露羞澀,時而低頭筆記,時而若有所思,眼神中充滿了對青春期知識的渴求。這樣的課堂讓她們真正受益,教育目標也初步達成。
2.心理輔導活動課。
重在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或心理困惑,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礎上,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他們克服障礙,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里主要以團體輔導為主,以班級為實施單位,以全體學生為對象,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由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一定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進而相互啟發、自我教育、純清認識。形式有集體討論、角色扮演、游戲小品、繪畫心理、心理訓練、心理體驗等。
在各學科中,有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可以挖掘。由于各種學科資源的不同,學生在各類學科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也需要各種不同心理品質的支持。如音樂課、美術課不僅可以影響生理,促進認知,改善情緒狀態,調整行為方式,而且不同音樂的不同節奏、速度、音調還能產生不同的心理調控效果。美術課通過線條、構圖、色彩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良好個性。科學課有助于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的培養。體育課前的熱身、體育游戲等活動都體現出對學生自信、樂觀、合作、競爭等良好品質的培養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除了學科課程本身的資源外,學科教學過程中有種種隱性資源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力極大。如在課堂互動活動中的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課堂上老師的表揚與批評、老師對學生課堂行為問題的處理、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和評價方式等。這就需要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有這種學科滲透意識,用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認真研讀教材,從中挖掘并開發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巧妙設計,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實施。
這里的活動主要包括團體心理游戲活動、團隊活動、文體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活動進行整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如開展以“心理游戲”、“心理知識”大賽為主的活動,共同促進學生的適應性能力提高;在舉行紀念革命烈士的主題活動時,從學生的情緒、情感的特點入手,學習革命先輩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增強奮發向上、立志成才意識;在校園運動會中,除了對成績突出,取得名次的學生給予掌聲外,對沒有取得名次,但奮力拚搏的學生更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從心理健康教育出發,運用歸因理論,引導學生從有利于今后成長的角度歸因,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歸于主觀努力的原因,有利于激勵更高的學習動機,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在校外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重走長征路”,學習釘紐扣,磨豆漿,進行野外生存體驗野炊,農業勞動實踐種玉米,開展團隊拓展訓練和軍事訓練等,磨煉學生的意志,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吃苦耐勞,在體驗活動中不斷成長。
要進行心理輔導,需建立心理輔導室,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和測試,了解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況,實施學生個別輔導,為遇到心理困擾的學生提供幫助,找出自己煩惱和困惑的深層原因,通過聆聽、疏導、咨詢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糾正他們的心理偏差。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積累學生的個性資料,把握學生心里變化軌道,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規化、系統化和科學化。設置心理咨詢箱,讓學生把心里話可以及時地向老師傾吐,把自己的成長煩惱和疑惑,把自己對學校管理、班級管理、教學方面的建議向老師提出,把心里迷惑不解的問題向老師咨詢,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輔導工作有的放矢。
上述其中一案例就是因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當,家長道德修養的缺乏,給學生帶來的傷害,給學校教育帶來的阻力。因此,學校必須利用家長學校對家長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長的特點、規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強親子溝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以積極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有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