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雙泉學校,陜西 咸陽 712000)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以生活為源,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習狀況等條件進行激趣教學,讓快樂給學生引路,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寫作的意識和能力,并引導學生以生活為源,用心發現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將其積累下來,逐步凝練成學生自己的思想,便于學生今后將這些思想進行外化,形成一篇篇美文。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具體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環節中的一個硬傷,學生談“作文”色變,提起筆卻無從下手,一臉茫然、無奈,教師提起學生寫作文,更是唉聲嘆氣,尤其是在看到學生們寫的作文之后,更是哭笑不得,教學的辛酸只能往肚子里流。生活中有著豐富的寫作資源,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讓學生在寫作文之時有話可寫。常言道“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便隨時捕捉到身邊感人的場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為學生的作文增添亮點。
常言道“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是知識不竭的動力,
生活著到處彌漫著語文知識的氣息,這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生活即教育”。比如,在教學《母親的恩情》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筆者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片段,來體會那種血濃于水的親情,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從生活中積累有關“親情”的素材,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
1.幫助母親做家務,并將母親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感受記錄下來;
2.記錄下母親令你印象最為深刻,亦或是最為感動的事件。
以此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搜集有關“親情”的素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還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親情滋潤,得以升華。并以此來讓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培養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教育之恩。
以上是筆者的粗鄙建議,望廣大教育工作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