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南環路小學,河南 平頂山 467000 )
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語言,是一種特殊的分享人類經驗的方式。就像人們用語言傳達思想一樣,人們也在用美術交流情感,交流思想。美術幫助我們觀看世界,而如何觀看則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這種對視覺感受的積極態度會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發展我們對聯系世界的事物的意識,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正因為如此,我覺得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就應該形成的正確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審美鑒賞能力。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的美術欣賞能力之后,孩子們才有可能創造出帶有自身審美觀照的作品,才有可能享受美術創作帶來的樂趣。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呢?
首先要了解學情,分析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精心選擇欣賞對象。
美術欣賞最大的障礙就是與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脫節,游離于生活體驗之外。教師要有駕馭教材的能力,對教材深入挖掘,把握住教材的重難點,同時為了增加欣賞內容的趣味性,要精心充實課堂內容,在欣賞活動中形成一個聚焦點,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
教師不光要備好課,寫好教案,對于搜集到的美術欣賞對象一定要先選好題材內容。因為每件美術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所處部位不同,所以備課、授課的側重點也不同。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師都應引導學生進行欣賞,但授課時間的限制、學生接受能力的制約都是美術欣賞活動過程中要考慮的課堂因素,課堂上教師必須靈活處理教材,具體安排欣賞形式。不管教材如何變化處理,最重要的是,教師不但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點,而且能準確抓住作品諸多美點之中一兩個最為突出的美點,以此設計教學。教師欣賞教學工作也應當是一個創造,其創造精神應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獨特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并能對其做深刻分析,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發揮創造和想象,逐漸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
其次,教給學生美術欣賞的方法,多發表自己的美術評論。
追根求源,學生的親身情感體驗是學生欣賞美術的捷徑。對于一些傳統藝術文化,欣賞不如讓學生親自動手。其次聯系生活經驗,打開思維空間,也是學生學習美術欣賞的重要途徑。最后,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和藝術靈感。在欣賞中讓學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體驗相互碰撞,審美能力內化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最終培養出學生健全的審美情趣。要知道,所有的藝術美都來源于生活,就讓學生在美術欣賞中放飛想象,讓藝術的斑斕在課堂中綻放華彩。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美術評論,這是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基本方法。美國教育家艾斯納特別看重美術評論的作用,認為在小學生沒有建立起歷史概念的情況下,美術評論對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很重要。從低年級學生開始,就應該從造型、色彩、表現形式上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評價意見。在欣賞過程中,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用平等、寬容、引導的心態使學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現和舒展開來,鼓勵學生從每個不同角度欣賞和感受,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交流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
最后,創造靈活多樣的美術欣賞形式,吸引學生的參與。
欣賞與繪畫、手工相結合。美術欣賞在領悟作品內涵時不應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讓學生進行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內涵,這樣就打破了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欣賞教學始終貫穿在整個美術教學過程中,他們的關系是互為作用的,學生有了繪畫的實踐,能夠更好地理解與認識藝術作品,而在欣賞藝術作品之后,他們就可以將作品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制作中。
創設情境,綜合其他學科以及與社會的聯系,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節、空間、場景,讓學生入境生情,形成相互關聯、多向折射的審美心理場。可以用形象的道具創設情境,用精美的藝術作品創設情境,或用逼真的音像、直觀的影像創設情境,通過因“畫”設“境”,讓學生在“境”中見“形”,“形”中感“美”,“美”中生“情”。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教學環境。直觀教學是美術欣賞的重要特點,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聲畫同步,圖文并茂,脫離課本有限的圖文資料,為學生開拓一個更廣闊的美術欣賞世界。用多媒體來進行直觀教學,感染力較強,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開發本土課程資源,拓寬美術欣賞渠道。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博物館,了解家鄉的文化藝術發展史,培養學生熱愛本土文化,尊重接納民族文化的情懷。
教學手段的靈活多樣、欣賞形式的多元格局、課程資源的豐富多彩所形成的巨大合力,能夠深化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美術欣賞,不僅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種風格的美術作品,開闊藝術視野,豐富美術知識,重要的是養成接受理解和創造美的能力,在感受藝術形象的顯性的形式美的同時,還要逐步開啟蘊含其中的隱性的內在美、精神美、格調美、意境美、情趣美。這樣學生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情緒和審美觀點,逐步形成高尚的審美情操和藝術素養,從而更自覺、更有目的、更有興趣地學習美術,積極參與藝術文化的傳承,享受人類社會以及藝術文化資源所創造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