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塘李小學,浙江 義烏322000)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目前有很多中小學生厭倦學習數學,尤其是對數學不感冒的學生,表現尤為明顯。甚至有學生用日記抒發了自己學習數學的痛苦和困惑,并發出質疑:除了加減乘除,為什么還要學習那么復雜的數學?不學習數學會怎么樣?科技這么發達,完全可以依靠計算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其實這只是人們對數學的一種不理解,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主要在于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嚴謹思考的習慣,而更重要的東西,就是數學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呢?下面,筆者便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此進行一番探究。
嘗試通過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有效彌補單一教師的指導,還能增進教師對學生相關知識能力掌握情況的了解,形成有效和全面的反饋。教師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教學內容上設置和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數學應用內容,進行合作探究的教學,通過學生之間的自發問答,形成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鍛煉。還能夠靈活配置課程內容,來調整合作探究的具體教學形式,能夠更加有效的達成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目標。
如筆者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課時,采用“課前探究——課上合作”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新知。首先筆者在上課前就布置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探究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方法不限,要求在紙面上繪畫和構思。課上組織學生分組,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討論,自主體驗“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匯報的過程中,即使沒有老師的點播,學生的方法也是多樣,有“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等,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去深化孩子對三角形內角和的認識度,學生在操作交流中獲得了知識,感受到數學是多么的好玩。
通過生活化教學相關的方法,進行一定的數學應用教學,并通過與學生所接觸的生活環境一定的情景結合,進行針對學生數學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這就要求教師接觸現實生活,設置教學內容,靈活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數學實踐教學,一方面要吸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要執行教學指導,形成學生自發性的數學綜合實踐應用,這對于學生學科素養培養,特別是基礎知識的綜合實踐能力是一項非常好的鍛煉方式。
如筆者在教學北師大版第四冊《認識角》時,通過“找角”、“摸角”“剪角”“折角”、“搭角”等活動供學生們選擇,以達到學生對角的基本特征的認識。學生們在這樣的活動中“玩”得開心,消除了數學焦慮,同時也學到了知識。在游戲中,同學們充滿激情,很快掌握了要領,這節課的效率很高,效果明顯,正確率幾乎100%。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一句話:“學習的源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所以我們要努力讓數學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去觀察、思考、探索和操作,激起學生對數學更高的興趣。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數學學科的教學不能讓學生局限于固定的思維模式,不能進行刻板的教學,單純地進行套公式、套原理的方式,是無益于學生學科素養培養的。應當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在學科知識應用上的創新思維能力,多采取鼓勵創新算法、創新思路的方式,帶動學生積極采取創新方式的思考,學生會自覺形成遇到問題進行有深度的反復思考,避免了對單調問題的厭倦情緒,增進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并且有效形成了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
如教學這樣的一道例題:“一個等腰三角形ABC中,如果∠A是50度,那么∠B是幾度?”筆者先引導學生自己畫圖分析,因此前受到類似題目“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是50度,它的另外兩個內角是多少度?”的影響,多數同學只想到兩種可能。兩道題目看似差不多,但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后面一道題目我們只需考慮這個內角是底角還是頂角,便可以求出另外兩個內角的度數。而前面的那道題目,我們就需要考慮當∠A、∠B或∠C是頂角時,∠B的度數分別是多少?當學生想出前兩種可能后,筆者又拋出疑問:“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學生的熱情瞬間高了,大家積極思考討論,終于探索出“當∠C是頂角時,∠B=∠A=50度”,學生的創新能力無形間得到了培養。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集中解決好課程內容設置和具體練習方法,避免反復機械的練習題進行練習,結合多種形式的合作探究方法,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實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