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區杭集鎮中心幼兒園,江蘇 揚州225002)
3~6歲幼兒正處于人格形成及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潛力巨大,可塑性強,喜歡玩游戲,但心理極不成熟,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力較差,很容易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而幼兒心理健康指的是幼兒的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性格開朗、情緒積極、有愛心,并且樂于探索世界,善于交往,沒有心理障礙,形成自主自理的意識和能力等,可以快速適應環境。在當下的幼兒教育中提倡課程游戲化,但一些教師往往沒有認識到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動中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缺乏心理輔導,也沒能形成家園合力,導致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急需改善。建議如下:
幼兒養成健康心理是多種行為活動和多方面影響的結果,這種整體性要求教師必須基于幼兒的生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挖掘一日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實現對幼兒心理的協同培養。換言之,幼兒園教師在制定一日活動目標時要細致分析,領會教育內涵,在建立習慣養成、知識技能等目標的同時制定心理教育目標,使一個活動覆蓋多個教育目標,在一日活動中以尊重幼兒的意愿和發展幼兒的能動性、獨立性為原則,促使幼兒在各種活動中發揮主體作用。例如在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中,教師要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和自主自理能力,讓幼兒學會自己上廁所、洗手、吃飯、穿衣服等;在自由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倡導幼兒混齡交往,讓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兒一起玩,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游戲活動中,由于幼兒天生喜歡玩游戲,游戲是其一日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課程游戲化理念,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游戲,讓幼兒確立游戲主題、選擇角色、發展情節等,學會友好地和同伴相處,促進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
心理輔導是有效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師基于心理科學、現代教育等理論,根據幼兒在成長與發展中面臨的心理問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給予幫助、指導、服務[1]。為保證心理輔導工作的科學性,教師應合理處理心理輔導、道德教育和游戲之間的關系,用游戲吸引幼兒,適時巧妙地從教育者變為輔導者,用寬容、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名幼兒,善于從他們的角度看待問題,滿足他們的正當情感需要,學會傾聽,鼓勵幼兒大膽說,在必要時加以開導、解釋、勸慰等,引導幼兒認識自我,慢慢矯正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例如針對有逆反心理的幼兒,教師應建立個案分析制度、追蹤觀察制度,利用科學的分析和及時的行為矯正、環境干預等方法,幫助幼兒平順渡過逆反心理矯正階段,快速走出心理成長危機。當然,為提高幼兒心理輔導水平,教師自身應加強學習,參加系統培訓,深入了解并熟練使用幼兒心理輔導和疏導方法,保證科學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幼兒在四周環境的綜合作用下成長,但他們辨別環境的能力較差,對成人有較強的依賴性,教育的作用就通過生活中的人、事、物對幼兒產生積極影響[2]。所以教師應聯合家庭的力量創設優良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把不利因素轉變成有利因素,讓幼兒在幼兒園、家里和社區都能接受相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身心健康協調發展。例如幼兒園教師要注意指導家長在家里關注孩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認識到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科學樹立幼兒成長觀,科學分配固有資源,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孩子打造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親切感,在這樣的環境里形成健康的、健全的人格。幼兒園還可以定期開設心理知識專題講座,或舉辦親子游戲活動,邀請家長參加,讓他們有更多機會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可用資源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理,努力實現資源共享。與此同時,要注意利用民主和諧的群體氛圍和社會文化背景,共筑幼兒心理健康環境,也就是基于社會文化背景,促進幼兒園和家庭、社區之間的通力合作,對幼兒實施全方位的、綜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指導輻射延伸到社區環境,確保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
總之,幼兒處于身心發展的基礎階段,幼兒教育質量的優劣對幼兒能否健康成長、最終成才等有重要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幼兒教育的關鍵部分,作為教師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一日活動中,重視進行幼兒心理輔導,家園合力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讓幼兒形成健康心理狀態、優良心理素質,為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全面提升幼兒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