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崇川區濱江藝術幼兒園 ,江蘇 南通 2260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它們多方面的需要,使它們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同時,環境布置還促進了幼兒的社會化發展,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由此可見,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園教育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遺傳、環境和教育是決定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要素,其中,遺傳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可能性條件,教育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推動力,環境因素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因此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活動起著重要作用。這些條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態和觀念形態的兩種,亦即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本質是:“學習者在教育者有意識指導下,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有益經驗和身心健全發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動”。我們不難看出它強調了教育的三要素:學習者、教育環境和教育結果。
如果幼兒園的環境具有生機,幼兒的生命也將富有活力。因為“環境對幼兒的行為和發展之所以具有價值,不僅因為他是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而且是因為兒童在環境中通過自身的活動,就獲得了應付環境變化的方式和能力,并對環境也起到了影響甚至改造作用”。幼兒就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的。
首先,環境應具有教育的功能。其次,環境具有相關性。它能把引起幼兒相互經驗的各種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構筑新知識。再次,環境還具有彈性。它應根據幼兒的需要不斷變化,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讓幼兒與環境“對話”。
兒童心理學表明,學齡前兒童處于自我中心階段,正是社會化的起步,急需在與同伴交往中學習理解他人,認識自我,把握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擺脫自我中心。
學校的環境應呈現出當地的文化風情,從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呈現在墻面上的裝飾,都可以體現出幼兒園所處地域的風土人情以及地方特色。
對于不同年齡的幼兒,環境創設的具體要求就有所不同,要盡量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和發展需要。如在小班教室里放置相對較多的無結構玩具;還有扮演娃娃家的空間。在年齡大一些的幼兒的班級里,放置較多的能進行探索和實驗的器材。
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安靜、不急促的活動步調,一種安全、自尊和解決問題的環境,正如馬拉古奇說的“我們必須尊重成熟的時間、發展空間、使用工具的時間和了解工具的時間,以及幼兒能以全面的、或緩慢的、或豐富的、或明亮的發展。這些時間是文化智慧與生物智慧的一種測量方式。
環境的創設應透露出對使用者——幼兒、教師、家長的興趣、需求和能力的尊重態度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在環境的創設使應不斷地詢問自己:幼兒需要什么樣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便于幼兒的探索活動嗎?我們教師在怎樣的環境里更能有效地傾聽幼兒、幫助幼兒、記錄幼兒?家長對環境又有什么要求呢?等等。
幼兒園的環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需要定期評估和修改。應根據不同的季節特征及結合幼兒園課程進展不斷更新環境布置,讓環境發揮最大的作用。
生態學家巴克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人總是通過調節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環境,而環境為人的行為方式提供了線索,但我們還應提出,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改變環境,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環境,而良好的環境又會給人以積極的影響,如此形成人和環境之間不斷提升的作用。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班級環境的創設中,教師應以這“三者”為指導,同時注重自己的教養態度和管理方式。
讓幼兒真正成為班級環境的主人,教師首先要觀察、了解、聆聽幼兒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追尋他們的興趣點。在環境創設過程中,滲透物化教育目標,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孩子們在參與環境布置的過程中,不斷接受新的信息刺激,獲得各種情景體驗,知識啟迪,滿足了幼兒對動態環境的好奇和求知欲,促進身心和諧地發展。
陳鶴琴指出:“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環境對幼兒的影響過程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幼兒是班級的主人,在我們班的環境創設過程中,總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只是起指導和輔助的作用。
總之,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創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真正做到環境為幼兒服務,讓環境追隨幼兒,使幼兒的身心更全面、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