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玉峰

黃玉峰,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沒有創新,人類必定會停滯、萎縮。但一切創新都是以傳承為基礎的。
莊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沒有傳承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傳承與創新,人文與時尚,道通而為一,并行而不悖。并無主從之分,但有先后之序。譬如建大廈首先必須打基礎。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基礎是什么?是前人傳遞下來的文化,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教育教育,教育首先是為了育人!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行有余力,然后學文”。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養成君子,教育是“成己之學”。 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優良傳統。打下做人的基礎,發掘內心的良知,這是教育的最基礎的東西。而這一切都應該在中小學階段完成。
可惜,這個優良傳統從五四以后逐漸異化,到今天已經被徹底拋棄了。教育完全成了急功近利的工具。從幼兒園開始就加入了你爭我搶的大軍!教育成了你死我活廝殺的戰場!“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成了最嘹亮的口號,功利主義成了所有教育行為的出發點!
近幾年來,又出現了“刷題”“學霸”這些時尚又可怕的新名詞,把分數高的稱作學霸,把成績差的叫作學渣!人們唯刷題是務,以做學霸為榮。基礎教育界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斷。這不是教育的創新,這是教育的墮落!
習題是用來啟發思考的,怎么能刷?讀書是為了做人的,怎么能去做霸!
我們要做“學人”,不要做“學霸”!我們要把“人”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