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友發
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能力,不會計算,學習數學那就是寸步難行,數學課程標準也將“運算能力”作為十大慨念之一提出,低年級是提高計算能力“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情景,多渠道去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現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在計算教學中,理解算理是基礎。低年級的小學生,受生理心理影響,對算理的理解容易產生誤區。要引導學生通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去理解算理,感悟計算方法。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中例2:“24+9=”我是通過“擺、看、想、說、填、思”六部曲去教學的:
擺: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小棒,初步感知算法。

看:在學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教師課件演示操作的過程,
想:讓學生閉眼想想剛剛操作的過程。
說:將演示的過程說一說。
填:讓學生根據說的過程,填寫方框中所缺的數。

思:圖中的2捆小棒變成3捆小棒的道理?為什么要打1捆?
通過探究,讓學生理解可以先算24+6=30,再算30+3=33的道理,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共同理解教材中的其它算法,就迎刃而解了。
為了使學生更加熟練掌握計算的技巧和方法,加強學生的練習是必須的,要提高練習的實效性,實效性具體表現為練習要有針對性、對比性和趣味性。
1.練習要有針對性
針對學生掌握的較難或者容易出錯容易混淆的內容要多練,并收集學生的錯題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如針對減法“退位”的問題,設計“15-6=25-6=35-6=45-6=”使學生通過比較算法和十位上數字的變化,溝通算法減的聯系,強化學生對退位減法特點的理解。
2.練習要有對比性
通過對比練習,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梳理知識,建立完整的牢固的知識結構,如在教學進位加法時,可以將進位和不進位的練習相結合,設計練習為:
13+7= 25+6= 45+4= 79+2=
13+70=25+60=45+40=79+20=
通過練習,讓學生比較每組上下兩題的算式有什么異同,算法有什么不同,比較得數十位上數字有什么變化,通過比較,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算法之間的聯系。
3.練習要有趣味性
要積極創設新穎的練習情境,激發每位學生的興趣,提高計算能力。在練習時還可以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為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書寫習慣
低年級學生在書寫時,教師主要提醒學生數字書寫規范,不能將3寫成 8,將6寫成9或0,將1寫成7,將“+”“-”混淆等。書寫規范,字跡美觀,計算時就能集中注意力,提高正確率。
2.計算習慣
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注意力集中性相對來說比較差,缺乏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教師要引導學生一看,二說,三寫,四查。一看,看清題中的運算符號和數字;二說,說說算理,說說數字的特點,說說運算順序及運算技巧;三寫,規范地寫出結果;四查,檢查題目是否看錯,符號是否抄錯,思路是否想錯,結果是否寫錯。
《數學課程標準(2011)》指出“能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時代的單位進行簡單估算,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估算可以了解結果的大致范圍,檢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低年級的估算,必須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總之,計算教學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需要教師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積極創設情境,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