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幺

當孩子說“我怕”時,大人最常做出的反應是什么呢?
“別怕!”
“這有什么可怕的啊?”
“怕什么怕啊!別那么膽小。”
“勇敢點。”
用“否定恐懼”的方法安撫,很有可能會陷入無效循環。
就像我們向朋友傾訴生活苦惱時那樣,孩子尋求的未必是一種解決方法,而是一種理解。這種“理解”本身,已經是一種安慰和療愈。
而在恐懼的當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表達理解。
所以,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們可以蹲下來抱住他,輕輕撫摸他的脊背,說:“嗯,寶寶覺得那個很可怕對嗎?是的,它看起來像某樣東西,真的有點嚇人呢。”
同時我們要幫孩子把無形恐懼“具象化”。
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很多時候無法明確表達自己怕這個事物的哪一部分。我們在幫助他表達、克服恐懼時,要具體化、現實化,多利用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幫助孩子將恐懼“具象化”。
下面我分享3種方式給大家:
給怪物穿衣服 有陣子晚上睡覺時,Eric曾因為怕黑,不讓關燈。他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想法,覺得黑黑的地方會有小怪獸出來。
于是,我就和他一起玩“給怪物穿衣服”的游戲:
小怪物長什么樣子?有眼睛嗎?幾只啊?鼻子長什么樣子?嘴巴呢?給它穿個什么顏色的上衣呢?褲子呢?小怪物要不要穿鞋子啊?
要不要給它穿個斗篷?對啊,對啊,就是那種黑黑長長的……
和孩子一起造型的過程,是將無形(黑暗、怪獸)落實到具體(眼睛、鼻子、嘴巴、衣服、帽子等),而且都是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關鍵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放慢語調,不僅幫孩子舒緩怕黑的緊繃心情,還可以讓他的小身體也放松下來,兼具催眠效果。
把恐懼畫出來 涂涂畫畫的過程,也可以幫孩子破除恐懼。上面提到的有個孩子害怕風吹窗簾,我就給家長介紹了具象化的辦法,讓她和孩子一起做了一本叫《窗簾怪》的“書”。
雖然操作起來有些簡單粗暴,就是用剪刀剪出一些形狀,貼在紙上,但是特別有效。孩子自己在做手工的過程中,把自己頭腦中無形的恐懼,具化成了躲在窗簾后面的大嘴巴怪獸。
孩子媽媽后來反饋給我說,“孩子特別喜歡自己拿著書念叨,‘窗簾后面有什么?‘哦,原來是窗簾怪啊。原來很害怕很恐懼的東西,現在對他來說,是很好玩的……”
這個想象的過程,成功幫他化解了恐懼。
需要注意的是,“具象化”的辦法適合在時過境遷、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循序漸進。在恐懼心理“發作”的當下,最好不要硬碰硬,應該平靜地把他帶離“恐怖現場”。
孩子特別害怕的時候,其實是大腦中情緒警鈴大作的狀態。這時候,如果我們強迫孩子鼓起勇氣、直面恐懼,往往會起到反效果。
化解孩子的恐懼,前提就是接納孩子的恐懼。有很多的害怕和恐懼,我們不一定明白原因,但是我們可以學習理解和接受,相信孩子恐懼的合理性,并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對和打氣。
實際操作中,化解孩子的恐懼,并不會一蹴而就。所以要給自己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孩子有了一點進步,就要充分肯定和鼓勵。
要相信,孩子的內心有充足的力量,只是節奏比較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培養這種力量,讓它足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