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平
【摘 要】目的:探究人工關節置換相比內固定治療法對于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從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中隨機選出30例,依據治療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選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照組選用內固定治療手術,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臥床時間比對照組更短,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以及面部表情分級評分法(FRS)的評分下降幅度小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結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相比于內固定治療法,對于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人工關節置換;內固定治療法;股骨粗隆間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原因是由于患者自身身體虛弱多病、缺乏營養和微量元素造成體內骨質疏松的低強高脆性[1],多發于高齡老人。因為其病發的多樣性,使得治療方法更為復雜困難,一直是醫療人員尋求攻克的難題。內固定治療法不會破壞患者體內骨頭的原始結構,但因其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常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關節置換越來越得到醫生和患者的認同。筆者通過對比兩種方法的治療效果,研究人工關節置換的優勢,詳情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中隨機選出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56~82歲,平均67.3歲,研究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骨折EVANS分類,Ⅲ型14例,Ⅳ型5例,Ⅴ型11例。致傷原因:不慎摔傷23例,輕微撞傷7例,全部為新鮮骨折。觀察組16例,對照組14例。病患基礎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術前檢查:兩組檢查方式相同,對患者進行術前的常規檢查以及其他疾病的確定,根據檢查結果,糾正患者的貧血、血糖過高或過低、電解質不平衡等問題,認真評估患者的HARRIS、RFS評分,確定是否手術,以及手術的方式和時間。觀察組采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手術時患者采用側臥位,逐層切開患者置換處皮膚,至股骨頭關節囊顯露為止,再將股骨頭關節囊切開,使關節脫位,對股骨頭做開髓處理,待骨折處復位后再建粗隆,確認安裝假體型號,關節復位,最后無菌包扎。對照組采用內固定治療:患者全身麻醉,使用仰臥位,確認股骨頭的偏位方向,采用閉合法進行牽引,使關節復位,進行無菌包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臥床時間,以及術后HARRIS和FRS評分的下降情況。
1.4 統計學 研究數據均納入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檢驗標準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術后觀察組病患的術后臥床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的HARRIS及FRS評分與術前相比均有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小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常見的一種病癥,在髖部骨折的情況中,發生的幾率達到45%[2],且發作的危害性較大,據學者統計,一個月內造成的患者死亡率有10%左右,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以上,對于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應當基于盡快恢復病患的負重能力這一目標,使患者能夠早日離床活動,就能夠減少和防止并發癥的出現。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對手術方法進行優化選擇。
固定治療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之處很多。在手術過程中的穿釘點選擇十分困難,術后內固定容易發生位移現象,難以起到固定的作用[3],也就到不到早日下床的目的,并且易引發多種并發癥,造成失敗概率增加。而本次研究中,人工關節置換術相比于內固定治療法,不會造成術后位移,手術成功率大大增加。對于患者的臥床時間有了極大的縮短,減少了并發癥發生的幾率。而術后FRS和HARRIS的評分下降幅度較小,證明其帶給病患的痛苦更輕,病患恢復的情況更好。
綜上所述,人工關節置換相比內固定治療法的臨床療效更好,縮短了病患的術后臥床時間,減少了病患的痛苦,降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術后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有臨床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郭文娟.對比研究人工關節置換與內固定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4):61-62.
康振興.人工關節置換和內固定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125-126.
楊震,邰鵬越.人工關節置換與內固定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對比探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7,25(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