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蓓熙
【摘 要】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提高患者術后有效半臥位中的實施效果。 方法:2017年5月我科按照品管圈(QCC)活動步驟進行主題的選定,制訂研究目標,分析患者術后未能實施有效半臥位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制訂解決的方法及標準。結果:實施品管圈活動后,患者術后半臥位有效率由53%提高為83.13%。結論:通過品管圈的實施,對患者術后半臥位的有效率起到了提高,同時發揮了科室護理人員的創新性和積極性,提升了科室全體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協作精神,加強了我科人員對科室管理的共同參與。
【關鍵詞】 品管圈;術后半臥位;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R5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術后采取半臥位,可使腹腔內的滲出物流入盆腔,因為盆腔腹膜抗感染性強,而吸收較弱,故可防止炎癥擴散和毒素吸收,減少中毒反應。此外,腹部手術后患者,采取半臥位可減輕腹部切口縫合處張力,減輕疼痛,促進愈合[1]。為了提高患者手術后實行有效的半臥位,2017年5月以來,我科實施品管圈活動,不僅提高了團隊的協作能力,患者術后半臥位的有效率也提高了,有效緩解了術后疼痛,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2017年5月,我科在護理部的帶領下開展了以“提高患者術后半臥位的有效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5月,我科開展“品管圈”活動,以術后患者實施半臥位的有效率為研究指標,分別對活動計劃實施前(2017年5月29日~6月18日)的患者實施半臥位有效率及活動計劃實施后(2017年8月6日~8月26日) 實施半臥位有效率進行調查對比。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選定活動主題 我科于2013年5月成立品管圈小組,圈長1名,輔導員1名,圈員9名,組織圈會討論,采用頭腦風暴法,結合我科的特點,最終確定圈名為“百靈圈”,并設計圈徽,針對患者術后未采取有效半臥位,影響護理質量和術后康復,在諸多現狀問題中評分居首位,有待解決,因此,確立主題為“提高患者術后半臥位的有效率”。
1.2.2 組織討論,分析原因 針對現有工作中患者未采取有效半臥位的不規范現象進行基線調查,采用魚骨圖進行要因分析,找出以下2個真因:未安置有效半臥位;護士未評估患者臥位有效性。通過臨床查檢后,柏拉圖80/20原則得出5個真因:測量床頭角度的工具不便捷、患者不了解半臥位的好處、缺乏相應宣傳資料、缺乏對半臥位實施后的效果評價。
1.2.3 制訂對策并實施
1.2.3.1 制作簡單易行的床頭角度測量工具 圈員們運用頭腦風暴,設計出了“床頭角度測量尺”,將一段口罩帶的兩端,分別系在可搖高的床頭端和床身上,通過搖高床頭分別測量出30°和45°時該尺與床身的交點相交的點,將相交30°和相交45°之間標注出紅色區域,使用時只需要將床頭搖到此區域,便達到有效半臥位的角度30°至45°了,可以作為簡單易行的測量床頭搖高角度的方法。為護士和患者家屬搖高床頭時,提供了準確的床頭角度參考依據。
1.2.3.2 制作健康宣教單和溫馨提示牌 通過制作 “半臥位優點”的健康宣教單,發放給手術患者,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以取得其配合。此外,制作了粉色愛心形狀溫馨提示牌,牌上有患者的半臥位圖片和簡單文字提醒,將此牌懸掛在病人輸液架上,不但讓患者及家屬易于理解,同時對患者也起到溫馨提醒的作用,分體現人性化護理在術后護理中的運用。
1.2.3.3 制定評估半臥位流程和效果評價,對護士進行培訓 在每個床尾設立健康教育路徑單,該單上有術后相關宣教內容,對護士進行培訓后,規定完成半臥位的健康指導的時限,分別為術后當天、術后第3天、術后第7天,并做好實施相應宣教后的效果評價,保持健康教育過程的連續性、準確性、有效性。
1.2.3.4 完善科室健康教育途徑 制作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冊,通過圖片結合文字的形式呈現給患者或家屬,以幫助更直觀、更有效地了解如何術后的臥位的正確安置,與此同時,此健康教育內容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關注相關微咨訊獲取,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需求。
2 結果
2.1 有形成果 通過實施前和實施后的數據收集比較,在品管活動開展前,2017年5月29日~6月18日,合格例數為16例,半臥位執行有效率為53%。計劃實施后2017年8月6日~8月26日再次查檢我科術后患者半臥位35例中,合格例數為,29例,半臥位執行有效率為53%。根據計算公式:目標值=現況值+(100%-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2]。結果表明實施品管圈活動后,患者術后半臥位的有效率有明顯提高。
2.2 無形成果 經9名圈員評分(5分最高,1分最低),繪制出雷達圖,反映出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表現在熟練運用品管圈手法和溝通與協調能力方面。
3小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術后患者的快速康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術后半臥位的安置對術后患者的康復起了重要作用。有文獻報導,全麻手術患者在清醒、生命體征平穩的前提下,回病室6h內采用改良低半臥位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促進循環、利于引流、增加舒適度[3];術后早期半臥位能有效預防體位不適引起的腰肌酸痛[4];胃癌術后早期半臥位能全面促進胃癌術后患者的病區恢復[5]。在本次品管圈(QCC)活動中,我們探索如何提高患者術后有效半臥位,利用全面質量管理的PDCA 循環法、頭腦風暴、流程圖、魚骨圖、柏拉圖等基本工具,層層分析,從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針對要因制訂與實施對策,使質量管理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精細化,達到了提高患者術后有效半臥位的目標。此外,通過品管圈的開展,調動了我科護理人員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6],提高了術后護理的質量及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莊紅,曹曉蓉.護理學基礎.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14,9:315-316.
劉庭芳,劉勇.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3.
王曉莉,于海榮等.全身麻醉開胸術后患者早期低半臥位的應用效果.解放軍護理雜志[J],2014,31(18):55-57.
尚雪榮,何艷平,周紅巖.早期半臥位預防腹部手術術后腰肌酸痛的效果.中國全科醫學[J],2007,10(7):57-58.
應學,裘華森.早期半臥位在胃癌術后快速促康復中的效果觀察.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J],2011,36(6):267-270.
黃璐.品管圈活動在手術室儀器設備管理中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2015,10(30): 1798-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