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艷芳 孫綱
【摘 要】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將2017年2月-2018年6月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遵循常規護理,實驗組落實康復護理。比較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滿意水平;服藥依從性;護理前后患者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結果:實驗組精神分裂癥患者滿意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服藥依從性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相似,P>0.05;護理后實驗組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護理中的干預結果確切,可提高服藥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患者滿意水平高。
【關鍵詞】康復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患者以不同程度思維、行為障礙為表現,病人康復護理非常重要,出院后應繼續加強病人的康復護理,不斷提升其藥物依從性和生活質量[1]。本研究分析了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2月-2018年6月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組,實驗組男性、女性分別是29和16例。年齡21-48歲,平均(38.78±2.81)歲。對照組男性、女性分別是28和17例。年齡22-48歲,平均(38.94±2.71)歲。兩組一般資料相似。
1.2 方法 對照組遵循常規護理,實驗組落實康復護理。第一,加強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應加強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健康教育。護士在精神分裂癥患者隨訪過程中應積極與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了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目前的生活狀況,鼓勵精神分裂癥患者積極參加社區健康教育活動和精神分裂癥的講座,提高其對精神分裂癥的認知。第二,家庭護理。鼓勵精神分裂癥患者培養更多的動手活動,如養花養魚、下棋等,從而延緩疾病的發展[3]。病情穩定后可進行一定的勞力和腦力活動。定期隨訪精神分裂癥患者并對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情況進行記錄。第三,在定期隨訪期間,護理人員應該在與精神分裂癥病人溝通的過程中仔細觀察精神分裂癥病人狀況的變化,了解其心理情況,若有異常的情況,需及時住院接受治療。第四,加強家庭成員對家庭護理內容的了解。通過培訓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家人,使其明確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和提高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照護技能。監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行為,及時發現自殺傾向并給予阻止和干預[2-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滿意水平;服藥依從性(100分最高分,服藥依從性和得分之間為正比);護理前后患者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100分最高分,生活質量和得分之間為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則落實檢驗,采取SPSS19.0統計,P<0.05顯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滿意水平相比較 實驗組精神分裂癥患者滿意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 護理前后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相比較 護理前兩組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相似,P>0.05;護理后實驗組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2.
2.3 兩組服藥依從性相比較 實驗組服藥依從性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精神分裂癥治療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然而,患者接受治療后的康復也十分關鍵,藥物服用依從性的提高是預防疾病復發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康復護理工作不僅拉近了護患之間的距離,而且能夠有效提高病人的用藥依從性,使其更好服藥,改善生活質量,降低病情復發率[4-5]。本研究中,對照組遵循常規護理,實驗組落實康復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精神分裂癥患者滿意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服藥依從性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相似,P>0.05;護理后實驗組精神疾病生活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護理中的干預結果確切,可提高服藥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患者滿意水平高。
參考文獻
林峰.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臨床康復中的護理效果分析[J].全科護理,2015,13(33):3366-3368.
何雪松,余瀟.社區精神分裂癥康復患者的社會功能小組干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0(06):13-20.
余建英,王旭,林小敏.社區綜合康復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家庭功能和社會功能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5,29(20):2540-2542.
李恒,金忠,張鴻.精神分裂癥致殘者的社區日間康復模式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06):731-736.
秦進芳,陳麗曼,楊紅,高興,陳文峰.分散內觀認知療法治療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臨床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