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潘
【摘 要】說課,就是教師備課之后講課之前(或者在講課之后)把教材、教法、學法、授課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學設計及其依據面對面地對同行(同學科教師)或其他聽眾作全面講述的一項教研活動。說課關鍵是說課稿的設計。筆者從教材分析、學情、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對《肺炎》進行說課稿的設計,取得梅州市首屆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市級比賽(中職教育組)二等獎。
【關鍵詞】肺炎;說課稿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第一部分 說教材(教材結構、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農子文和李芳老師主編的《內科護理》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該課程既是護生的專業課程,也是主干課程。本課是在介紹了呼吸系統疾病總論及支氣管炎的基礎上將要學習的常見病,也是歷年護士資格證考試的高頻考點。學好本課內容,是學生考取護士資格證及將來勝任臨床護理工作的前提。
第二部分 說學情
教材是課堂知識的來源,學生則是學習知識和學習活動的主體,要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就要從學生出發,進行合理的學情分析。
2.1 學生社會心理特點 本次課授課對象大多數年齡為16—17歲。處于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好動,主動性、注意力、自制力也不夠,在學習時更加傾向于經驗的支持和真實任務的驅動。
2.2 認知結構 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對肺炎已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①知識層面:學生已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了基本的病理、生理知識,建立了臨床思維模式,但對醫學基礎的把握不夠牢固。②能力層面:在專業課方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呼吸系統疾病總論及支氣管炎等,對本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常用檢查、護理措施等有所了解,為本節課作了鋪墊。③情感層面:學生對肺炎的學習表現出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可幫助學生較快較好地投入肺炎的學習中。
第三部分 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我校的教學宗旨是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結合上述教材、學情分析和臨床實際情況,以護士資格證考試大綱為指導,將本課教學目標、重點及難點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教學目標
3.1.1 知識目標:了解肺炎的健康史;熟悉肺炎的護理評估,掌握肺炎的護理診斷、護理措施。
3.1.2 能力目標:①通過小病例學習,學會針對肺炎病人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②提高學生與病人溝通交流能力,減少護患矛盾。
3.1.3 情感目標:醫學是一門嚴謹的,與生命相伴的學科。所以我們在授課時應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對病人感同身受、關愛之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2 教學重點、難點:結合上述教學目標,加上護士工作的重點是發現問題并正確解決,而我們俗稱的“發現問題”在教材中就稱之為“護理診斷”,“解決問題”就稱之為“護理措施”。所以本課的重點是:肺炎病人的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因為護理措施項目較多,較復雜,學生不能迅速理解和掌握,所以肺炎病人的護理措施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重點:肺炎病人的護理診斷、護理措施。
難點:肺炎病人的護理措施。
第四部分 說教法和學法
4.1 教法分析 本次課我主要采用案例導入-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并通過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輔助完成教學。其中,運用案例導入-任務驅動法,其目的在于“以教師為主導”,為學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以探索任務來引導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輔助使用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法等完成任務,使教法不再單一,學生注意力集中,課堂氣氛活躍。
4.2 學法指導 我們常說“現代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那么,對于本節課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有效的掌握并靈活運用呢?采用方法如下:①教師課前一天發送本次課的預習任務到學生QQ群,指導學生在“讀中學”,去探索發現本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②在授課時采用“案例導入-任務驅動法”,則讓學生帶著任務(=問題)去學習,指導學生在“問中學”,并鍛煉了學生思考、質疑能力;③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在課堂上動起來,指導學生在“動中學”;④課后安排學生做相應的練習題,指導學生在“練中學”,從而鞏固和提高了所學知識。
接下來我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第五部分 說教學過程
良好的課堂離不開精心的準備。我的課前準備如下:①教師于課前一天發送本次課的預習任務到學生QQ群,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工作;②教師于課前一天請科代表負責將學生分組,學生分成兩支隊伍十個小組,同時通過自薦、他薦法分別選出隊長和組長;③教師在本次課上課前提前5分鐘到達班級,將制作好的評分標準表格分發給學生人手一份。
本次課共計一節課完成,時間為45分鐘,分五個環節,四個步驟,三步實施,三法評價進行。
5.1 第一環節、組織教學:(1分鐘) 學生起立,師生問好,教師檢查出勤和儀容儀表。
5.2 第二環節、課前提問:(2分鐘) 在講課之前,采用提問法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并由教師進行訂正和補充,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5.3 第三環節、講授新課:(35分鐘) 這也是教學過程的重點,講授新課時分四個步驟進行。
5.3.1 步驟一,提出任務: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一份完備、典型的肺炎病例,為學生引讀,并且給出醫生對此病例的診斷。由此初步形成學生對該病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對它的陌生感,激發學習興趣。緊接著借此為學生介紹本病的流行病學情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肺炎作為一種常見病對生命健康的危害,從而引起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重視。接下來,由教師布置任務,將案例的問題分解成5個小任務,每支隊伍里的五個小組各承擔一項任務;五個任務如下:任務一:醫生為何對該患者診斷為大葉性肺炎?任務二:如果要確診該患者為大葉性肺炎需要做的檢查是什么?任務三:該患者治療的首選藥物是什么?任務四:此案例的有哪些護理診斷?任務五:如何護理該患者?
5.3.2 步驟二,分析任務:要完成任務一、二、三:需了解肺炎的健康史和熟悉肺炎的護理評估。[1]醫學是一門以實驗結果和實踐經驗為理論基礎的科學,學生對這些基本理論的把握必須牢固,這是醫學生能力素養的根基,為了打牢這個基礎,教師按照“健康史→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的思路為學生詳略得當的講解,并對任務一、二、三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在這看似循規蹈矩的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主線,并以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始終吸引學生通過思考和感受參與到課堂當中,領會和掌握相關知識。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打牢理論根基,達到知識目標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醫學邏輯思維。余下的任務四、五,則由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分析。
5.3.3 步驟三,任務實施:分三步走,一是小組討論演練,二是教師引導,三是集中展示。展示時,案例再現后由學生分兩部分進行,其中,任務一、二、三可由學生脫離教材,兩隊分別由承擔該任務的小組派組員作代表,在黑板板書答案對比展示。任務一:醫生為何對該患者診斷為大葉性肺炎?任務二:如果要確診該患者為大葉性肺炎需要做的檢查是什么?任務三:該患者治療的首選藥物是什么?任務四、五則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抽簽后,由抽中隊伍派出指定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其組員分別擔任護士和患者,另一隊伍的相應小組組員則擔任考評者,其它同學則現場觀看學習。任務四:此案例的患者有哪些護理診斷?任務五:如何護理該患者?教師擔任主持人,在隊長和組長的協助下,將以上場景串連起來。
5.3.4 步驟四,任務評價:主要包括三種評價方式,包括組內自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具體實施如下:每組完成任務一、二、三的板書答案或任務四、五的演示后,先由組內成員進行評價和修正,然后兩組間交叉互評,并由師生共同使用準備好的評分標準表格進行評比,選出優勝隊伍,其成員可獲得平時分和操行分的加分獎勵。
5.4 第四環節 課堂小結(6分鐘) 用多媒體播放案例答案,教師結合板書集中點評并小結,強化重、難點內容,回顧教學目標,讓學生全面理解。
5.5 第五環節 布置作業(1分鐘) 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配套的學習指導上相關題目。
以上是我的課堂教學內容,講授新課時充分凸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最終完成教學目標。
第七部分 說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職教理念下結合傳統教學方式與互動式教學方式的一次嘗試,亮點是在教學中,形成“三法評價”的合理教學評價體系。達到“在學習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的雙向目的,在教學目標達成的同時又促進師生合作,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老師的聆聽與指導!
參考文獻
許琳琳.內科學支氣管哮喘說課稿.201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