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人才工作及其重視,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明確指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激勵廣大人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十九大報告又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進行了豐富和完善:“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將人才資源到戰略資源的提出,這是人才工作的新定位,這個新定位是人才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論斷,揭示了人才對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重大意義,賦予了人才工作更加崇高的使命和更加重要的任務。為此,人才工作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為早日實現加快人才強國戰略和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然而,當前我國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人才創新創業能力薄弱,人才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消除,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不足等問題,要想真正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戰略資源的轉變還需不懈努力。為此,我們必須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定實施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七大戰略”,而人才強國戰略是推進戰略,是其他各個戰略實施的根本動力和支撐。落實好中央提出的人才建設的相關政策,把重視人才工作放在戰略位置,統籌抓好黨政人才、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將“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貫穿人才工作的始終。在全社會營造開發人才、培養人才、重視人才、使用人才、愛惜人才、關心人才、支持人才、用好人才、用活人才、激勵人才、引進人才以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讓人才的主動性、能動性、潛在性、效能性、價值性、智慧性、專業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和體現,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人才機構切實抓好人才服務工作,確保人才強國建設工程。
堅持黨管人才,為人才健康發展提供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和“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從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定位---第一資源到戰略資源、新要求---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新作為---推進國家各個戰略實施,指出了人才工作堅持的原則、目標和路徑。從高站位戰略著眼,黨管人才是黨愛人才、黨興人才、黨聚人才、黨用人才,是通過制定政策、創新機制、改善環境、提供服務,為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黨管人才的最大優勢在于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有效團結各方面力量,積極做好人才工作,國家事業順利發展和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才得以實現。
合理培養人才,為人才發揮作用搭建平臺。人才除了自身努力和學習,主要還是依靠提供環境精心培養,積極營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環境和人盡其才的用人環境獲得競爭優勢的氛圍,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特別是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青年是祖國的未來、事業的希望,我們時刻不能忘了對青年人才的培養,為青年人才成長和施展才華創新機制提供舞臺和推介創業項目,讓青年人才有用武之地,以教育和引導使青年人才在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建功立業。
大膽起用人才,為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保證。我們在選好人才的同時,更要以寬闊的胸襟大膽起用人才,善于挖掘和發現人才,不能埋沒和扼殺人才,人才往往不同于常人,雖有才但可能職位較低,資格不老,可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可能比較“清高”,對這種人敢不敢用,往往會有一些不同意見,完全用所謂的常規看人選人,那很多人才就無法生長,更難脫穎而出。所以,對這樣的人才要辯證的看待和對待,讓人才的才干得到有效發揮并為其創造條件,把握做好用人之道,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長處和能力,不斷建設和壯大人才隊伍,鼓勵人才在干事創業中發揮更大作用,推進人才發展的新突破。
積極調動人才,為人才能力發揮創造環境。發揮和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是我們建設人才強國的關鍵,是做好各項事業的有力保證。推動人才政策體惜落地是我國當前人才工作的重中之中,近年來,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要求各地方也要出臺關于激勵人才的各項配套措施,為有效激發人才的創新能力,為各類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發展空間,使人才的積極性最大能力地發揮,合理做好投入和配置,讓軟環境和硬環境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務,為優秀和特殊人才創建一批人才工作(科研)室,盡最大努力為人才創造安心、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關心愛護人才,為人才應享待遇提供保障。愛才惜才是事業成功和走向勝利的根本,我們必須要有愛才的誠意,對人才,必須尊重和愛惜,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必須要有“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的五個要求,我們用人必須有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容才之量、護才之勇,使用人才要牢牢把握用當其長、用當其愿和用當其宜,要懂得如何關心人才、愛護人才、珍惜人才,在使用中育才識才聚才,以用聚才,養用結合,以養促用。為此,以貢獻大小、規格不同給予人才匹配從優待遇和獎勵的社會價值,對有重大貢獻和發明創造的特殊人才,從物質和生活上,給予豐厚的物資獎勵和精神鼓勵,使人才的生活和精神切實享有應有待遇。
科學引進人才,為人才有效流動創造條件。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急需人才、緊缺人才、尖端人才,靠政策引進手段滿足人才和科技進步需要。凝聚人才,既要就地取材充分發現發揮好現有人才的作用,也要開闊視野,招攬四方之才,無論國際國內人才,都要對領軍人才進行著重培養和引進,著力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的戰略目標,不能忽視機制創新和不能忽視造就一流科技人才。主動參與國際人才競爭,是人才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需要,在“引進來”的同時,我們的人才也要積極“走出去”,加強海外引智工作,注重發揮華人高端科技人才的作用,找準做好吸引海外華人高端人才的突破口,讓國際高水平人才隊伍順暢流動,在觀念上要樹立有利于人才價值實現和人才隊伍保持活力的流動理念;在服務管理上要著力建立切實可行的促進人才有序流動的良好機制,樹立全方位大人才理念,使人才流動、分配激勵、人才培養以及滿足人才需求更有效、更科學、更合理,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主動性、潛力性、創造性、挑戰性,讓人才強國戰略推動事業發展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新時代的恢弘篇章。
作者簡介:王繼麟、男、1965.4、高級經濟師,現任河北秦皇島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書記。自1984年5月至今在秦皇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一直從事勞動人事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技術工作,撰寫理論文章50余篇,主要經歷并主持和參與勞動制度改革、就業用工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勞動力市場建設、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勞動力市場工程(市政府重點工程)建設、信息化人社工作體系建設、12333電話咨詢服務框架和系統建設、社會保障卡建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人才交流政策制定以及《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障法》《秦皇島市2018--2019人才智力需求目錄》重要工作宣傳及人社相關實施辦法起草制定、理論探索等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