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本刊記者)
黨代表履職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黨代表履職不僅要在開會期間,在閉會期間更要有所作為
著眼基層黨代表能力建設,今年我省舉辦基層一線黨代表能力提升培訓班,228名代表接受培訓,覆蓋我省出席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基層一線代表。
10月15日,培訓班開班當天,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王曉林做了開班動員及專題輔導。王曉林以“堅定信念、提升能力、發揮作用、樹好形象”為主題,提出對基層黨代表履職的五點要求,即做黨的工作的代言人、黨的政策的宣傳員、社情民意的信息員、建言獻策的主力軍、作風紀律的監督者。
五項職責將黨代表閉會期間享有的權利講解得透徹,黨代表不僅要在開會時發揮作用,閉會期間更要行使自己的知情權、提議權、監督權、參與權等。
“五年一次會,會期三五天,舉舉手,畫畫圈,散會就靠邊。”長期以來,黨代表履職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境地。
“老實說,以前作為黨代表我感觸不深,今天的培訓班讓我更感到責任重大。”開班式一結束,學員們就投入到激烈的分組討論中。

參觀調研紅旗社區
“我是一名藥品采購員,對我來說最關鍵的是做好紀律作風的監督員。”來自延安市的李霞介紹,在醫療體系中,藥品采購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保證其中不出差錯,這是一個行業作風問題。
“講得好!”咸陽市委組織部的張曉榮接過話茬,“作為代表和榜樣,就要敢于對不良風氣說不,向突出問題叫板,與弄權貪腐絕緣,多做雪中送炭的暖心事,多下啃硬骨頭的苦功夫,把腳印留在基層,把口碑立在民心。”
培訓的主要目的是使黨代表更好發揮作用。為此,省委高度重視,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廣智親自審定培訓方案,并對辦好培訓班提出明確要求。
去年是分批培訓,今年改為分領域培訓。3期學習班分別針對鄉村、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的基層一線黨代表進行培訓。
培訓班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及‘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解讀”“發揮代表職責,推動基層黨建”“銅川市推行黨代表任期制的做法”等專題輔導,針對不同的批次,內容各有側重。
依托陜甘邊革命老區豐富的教學資源,培訓班還組織代表走進照金,接受“照金精神”再教育。
從政策解讀到銅川實踐,從理論干貨到精神補鈣,培訓班精心設計,內容豐富。
銅川市王益區的教師王莉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成為黨代表后,王莉著實比以前更忙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她先后5次列席市委常委會。“規格高、層次高,像這種機會不僅以前沒有,在全國也是少見的。”王莉說。
王莉被編入王家河街道辦的黨代表工作室。對于在黨代表工作室值班的工作,王莉非常珍惜——有機會為群眾解決問題,這讓她感到無比自豪。
最令王莉印象深刻的,還屬黨代表大調研。今年年初,銅川市組織38個黨代表小組深入農村社區進行調研,一個月的時間,形成38份關于黨建的、脫貧攻堅的、社區管理的調研報告。“這種深入社會肌理的調研,是最有成就感的履職故事。”
上下互通,同頻共振。銅川將五級黨代表匯聚起來,讓他們走進常委會議、走進千家萬戶,代表廣大黨員行使莊嚴的權力。
事實上,這個制度設計,同樣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2014年6月,銅川市被中組部確定為“黨代表任期制工作聯系點”,自此,市委常委會先后11次、市委深改組2次進行專題研究,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銅川先后建立了黨代表視察調研、提案提議、列席黨委重要會議、縣鄉黨代會年會、聯系服務群眾等制度,實現了有人辦事、有機構理事、有場所議事。
為了更直觀地展現黨代表發揮作用的過程,10月16日,培訓班組織學員來到耀州、印臺、王益等3個區的6個黨代表工作室和基層黨建點考察調研。
8個網格,3個黨支部,28位黨代表,117名黨員,形成了紅旗社區的服務網絡,每名網格員承包200戶左右居民,每天走訪;黨代表被編入工作室值班,解決群眾提出的問題。
為了讓老年人少跑腿,黨代表提出進行信息化建設;為了解決群眾的日常鍛煉娛樂問題,黨代表協調將社區內的學校操場、圖書館對外開放,實行資源共享。
在紅旗社區,無數個諸如道路下陷、交通出行、水電安全等問題被黨代表發現并上傳工作系統,甚至被帶到聯席會議上予以解決。
“我叫白功亮,神木縣垃圾處理廠廠長,是一名最基層的代表。”交流會上,濃重的陜北口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白功亮表示,這是一份最辛苦的工作,也是他最喜歡的工作。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常年在基層一線工作,才有機會成為黨代表去參加黨代會、來到這里培訓。”來自宜君縣的村支書郭代民,說話稍顯憨厚卻掩不住作為黨代表的自豪。
在結業交流會上,“基層”成為代表們口中的高頻詞,常年在一線工作,他們身上有股特別的“泥土味”。
雖然來自不同行業,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和堅守,來自基層,發揮作用還得在基層。
汪樹萍是鳳縣河口村的一名駐村干部,先前作為“村官”在這里工作三年,對河口村有著深厚的感情。
今年3月,為了發展村上產業,建立穩定收入渠道,汪樹萍帶領村民建成了100畝花椒基地,然而,天公不作美,7月份的一場洪水,帶走了這個河堤小村兩個月的辛勞。
產業基地被沖垮了,但汪樹萍的信心沒有被沖垮,想到鳳縣是“林麝之鄉”,汪樹萍又帶領村民重新整合30畝地,種植短期見效的蛋白桑,以供當地的林麝食用。
汪樹萍說,基層的分量很重,基層代表的分量也很重,今后還是會扎根基層,做好上聯政策、下聯百姓的駐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