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仕 徐興林 李武修
現代職業教育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更加科學明確,強調培養適應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過硬、專業理論基礎扎實、技術技能精湛、業務素質優良的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高校合理調整課程結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不斷革新教育教學方法手段,廣泛采用現代化的課堂教育模式。同時,更需要強化文化育人理念,更好地履行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興校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學生高尚的靈魂。文化育人不是單純向學生傳授和灌輸文化知識、科學知識,而是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價值觀的教育,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道德素養的培育與陶冶,使學生不僅從知識層面掌握專業技能,更使學生從精神文化層面領悟學科專業的真諦,使學生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時代多一份文化體悟和人文情懷,培育創新精神。校園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和精神標識,是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不斷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文化力量。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以科學原理及自然為研究對象,從事與具體的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能為社會創造直接的經濟利益和物質財富。青島黃海學院是一所多科性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訓和“惟德惟能、止于至善”的校風,不斷更新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精心打造四位一體的文化育人特色,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工匠文化和創新文化的育人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
青島黃海學院堅持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國學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學校始終堅持以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以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為宗旨,實施“禮樂詩書畫舞六藝并舉,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四書奠基”的國學育人模式,走出一條國學特色鮮明的文化育人之路。
學校豎立孔子圣像、創建孔子學堂和72賢文化長廊三位一體的國學教育平臺,先后在全校開設了國學基礎課程和20余門國學選修課程,舉辦了多屆國學精英研修班、淑女禮儀班、幼教啟蒙讀物研究班等國學特色班。學校通過各種承載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踐行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道德情懷的光榮使命。
學校在不斷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和進頭腦的國學教育實踐探索中,傳承國學精粹,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始終將德育放在首位,知行合一,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模式。學校致力于大學生道德素養提升,加強傳統美德教育,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培育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學生能夠在知書的同時更好地達理,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注入人文精神力量。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發展進程中創造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更是激勵大學生錘煉優良道德品質,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學校堅持以雷鋒精神興校育人,常態開展雷鋒精神入腦入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校構建了雷鋒講壇、雷鋒塑像、雷鋒紀念館等三位一體“學雷鋒樹新風”教育平臺,開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形成了弘揚雷鋒文化的長效機制。
以雷鋒為榜樣,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說服力。學校設立“雷鋒講壇青島黃海學院分壇”,定期邀請雷鋒班數位班長、雷鋒文化研究專家到校作報告,解答師生疑惑,傳承雷鋒精神。學校還曾邀請雷鋒生前所在團趙錦方副政委及官兵對新生進行軍訓,把“雷鋒精神”直接融入軍訓全過程,使軍訓充滿了生機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青島黃海學院把學雷鋒融入教材,實現雷鋒精神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而且把學雷鋒遍布校園及社會實踐的過程。學校20年如一日的常態化開展志愿者服務、獻愛心及救災募捐等豐富多彩的學雷鋒實踐活動,大大豐富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視野。學校把傳承雷鋒精神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弘揚雷鋒文化,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感受到雷鋒精神的洗禮,為每一位求學者注入紅色文化基因。
工匠文化又稱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體現了工匠的職業操守和責任心。他們對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力求盡善盡美,追求完美和極致。工匠文化代表了工匠們對細節嚴格要求,對精品的執著堅持和追求。歷史和現實都需要我們去精心打造和弘揚“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的第一要旨為勞動神圣,其又一要旨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心無旁騖。執著專注、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是我們民族興盛發展的重要精神助推力。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這種工匠精神對于在當今浮躁的社會環境下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和規格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種精神內在的要求學校通過搭建高水平的實踐育人平臺,整合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對應用型人才進行精雕細琢,錘煉他們的專業技術技能和意志品質。
學校堅持堅持“德育先導,以文化人”的理念,將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工匠精神培養的全過程。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培養愛國敬業、德高藝精的時代工匠。學校致力于“產業+學業”的產教融合辦學模式,堅持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共享共贏的辦學思路,致力于“院園合一”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學校建成了理論教學——實驗室實驗——實訓基地實訓——企業生產實習的較為完整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實踐教學育人平臺。
創新文化是指以創新為宗旨的文化精神,它既包括與創新理念、態度有關的創新思想文化;也包括有利于創新的制度、規范等文化環境,即創新制度文化。創新文化可以更好地激發應用型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熱情,增強創新驅動力??茖W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周期縮短。在設置和調整專業時,要關注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把握行業的最新動態。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創設一種寬松的生態環境,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學校注重發揮民辦高校自主創新的機制優勢,積極探索學業、產業、就業、創業貫通的辦學模式,日益完善“四三二一”的創新創業教育系統。校、政、行、企“四方聯動”,搭建“學校主體、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網上創業三大創客平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并有利于常態化開展創新活動的價值體系。學校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做好創新、創業、創客三創工作,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不斷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全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工匠文化和創新文化四位一體的文化育人平臺是青島黃海學院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其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傳統美德與人文素養;傳承雷鋒精神的紅色文化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革命道德與無私奉獻精神;傳承工匠文化重在培育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技能素養與愛崗敬業精神;傳承創新文化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素質。四種文化交互輝映,共同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偉大工程,體現了高等教育立德樹人任務要求。
[1]熊婧.應用型人才及其培養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
[2]劉常青,徐興林,魏長晶.民辦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1.(12):169-170.
[3]陳靜.地方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