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妍
(作者介紹:劉妍,鄭州城市職業學院哲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及人才培養工作)
產業轉移是指由于資源要素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某一項產業從某國家(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地區)的經濟現象與過程。它可以分為縱向轉移和橫向轉移:產業的縱向轉移是指不同產業之間生產要素的轉移;橫向轉移是指空間上產業的移動,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產業從某區域向另外區域的轉移,發生空間上的移動。我們常說的產業轉移主要說的是橫向轉移。區域間產業轉移推動了中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了轉移的步伐。
目前,我國產業轉移正在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明顯加快,與其他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不斷縮小。同時,隨著產業轉移,勞動力的流動方向也在發生重大轉變,作為勞動力主體的產業工人也從東部沿海地區越來越傾向于到家鄉附近就業。
產業轉移意味著產業集聚,大批遷移企業發揮了產業之間的協同作用,不同的產業聚集產生了大規模的經濟效應,吸引周邊大量人口的聚集并引領新需求的增長,需求刺激相關產業的迅速飛起,必定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這就對于產業工人數量有了很大的需求。
職業的發展隨著企業升級對用人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對于產業工人的需求注重的是綜合能力,包括職業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學習的能力。
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學歷方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技能。企業更加注重既有一定學歷又有實際工作技能的實用型人才。企業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是綜合素質,學歷不能夠完全反應人才的質量高低,只是一個標準而已,勞動者中取得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人員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力量。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自學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是幫助企業快速發展的主力軍。
許多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更多地流于形式。受到社會對于職業教育不認可的壓力,職業學校的招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為了擴大招生,迎合社會,在人才培養方面越來越向普通教育靠近,偏離了對"職業”的教育。職業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準確定位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培養出優秀的產業工人。
自從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審批權下放地方后,就出現了一些地方審批不嚴現象,同時,一些院校為了擴大招生人數,盲目擴大專業規模使一些專業布點過多。這種專業結構的"同質化”現象抑制了專業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學校發展也變為"無特色”辦學。隨著我國三次產業的比重逐步向第三產業傾斜,高職院校要適應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更多設置第三產業類的專業,并且根據產業結構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適時調整。
隨著職業院校不斷發展,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數量的需求越來越多。但近些年來,職業院校優秀青年教師大量流失,使得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整體學術水平不僅無法得到應有的提高,而且有些學科還有所下降。造成該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教師待遇較低。其二,教師個人發展需求不易得到滿足。這種問題得不到及時控制必定制約著職業院校發展。建設一支數量足夠、人員穩定、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是職業院校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由圖2可見,標記前共有五個連通域,采用這種四連通域標記算法,可以把圖像中所有的1都標記出來,分別形成不同的連通域,用1、2、3、13、14五個標號來代表不同的連通域,效果較好。
目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普遍單一、浮于表面,合作模式缺乏長遠合作規劃。從收益角度來看,校企合作更有利于職業院校的發展,企業作為參與者的利益沒有得到保障。這種短期的功利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形成良性循環的體系,而且投入大、收益小。
許多職業院校受場地、資金的限制,學生的實踐場所不能很好滿足學生真正的實訓。有的學校甚至在實踐課中,設備嚴重缺少,真正的實踐比例達不到50%。這種情況根本無法達到職業院校培養優秀產業工人的初衷。所以,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對職業院校的發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要以行業和市場為導向,培養出無論從生產建設還是服務管理都優秀的高技能型產業工人。學校就需要應對市場需求,不斷開發適應行業和社會需求的新專業,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同時還需要保證辦學質量的穩定,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培養出優秀的產業工人,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實現協調發展。
1.根據企業需求進行課程改革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應根據企業需求進行。按照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對崗位的要求以及對操作技能的要求,開發相關專業培養課程。通過不斷改進課程設置、項目內容開發、組織實施教學等系列行為進而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2.開展新"學徒制”實踐教學
現代開展"學徒制”的主要目的是企業提供技術精湛的技能人才。職業院校開展學徒制可以把職業技能培訓與學校學歷教育緊密結合,達到產交、教的深度融合。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生又是工人,工學交替,實踐中成才。現代學徒制可以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有效結合,為企業配送優秀的產業工人打好了基礎。
3.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保證"雙師”隊伍定期升級
教師在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職業院校需要一支既有高學歷又具高技能的過硬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這也是高職院校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條件。建設一支優良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同時,這支優秀隊伍還需要定期升級。專業進修、培訓是教師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學校需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發展需求,選派素質優良的教師到優秀的學校、企業進修提升,鼓勵教師學歷充電,確保這支隊伍永葆青春。
職業院校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因素就是實訓--校企合作。加強校企合作是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
1.學校教師參與企業科研
學校應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同時參與到企業研發和技術服務中,接受業務培訓,這既有利于為企業開展科研項目服務,也能夠提高教師專業能力。企業中的技師幫助學校教師結合教學大綱規范技能操作,提高了實踐教學時效性。
2.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
高職院校走"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路線,建立實訓基地是企業實習以外的又有一條有效實踐平臺。邀請企業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企業通過學校的資源優勢為企業在人力資源、產品研發、技術革新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加強宣傳企業文化,傳播企業精神,擴大企業影響力。通過這樣的校企共建平臺可以為企業定向培養專業人才,鼓勵定向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到企業中去工作,只有企業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獲得應有的利益,才能更大程度地投入高職院校校企合作。
3.階梯狀工學交替學習方式
職業院校的實踐教育近幾年多數采用的是"2+1”模式: 三年教學中兩年在學校學習,一年在企業實踐。兩年的學校學習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性教學環節為輔;一年以企業實習為主,企業教師指導完成畢業設計為輔。在兩年的學校學習中,實踐課程時間較短,會出現放養狀態,效果差。在兩年的理論課學習中加大實踐課程的時間,如大一適當加入實訓課程,大二增加比例,占到總課時的三分之一,大三全年進入企業實習。階梯式工學交替的方式,使學生真正的做到邊學邊練,提高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增強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
企業作為市場創新主體,對于高技術研發和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強烈。作為企業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職業院校需要認識到企業真正需求。面對這種形勢,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就成為各個職業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產業轉移,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對職業院校培養優秀的產業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的"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已越來越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這種情況下,職業院校有必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創新,為企業培養優秀產業工人搭建更好的平臺。
[1]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研究 [J].夏秀莉.職業教育 (下旬刊).2014(04)
[2]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完善路徑[J].趙進忠.中國成人教育.2010(11)
[3]高職院校融合發展探析——以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楊彥如,呂倩娜.職業.2017(02)
[4]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瓶頸和對策 [J].林大專.中國衛生產業.2017(01)
[5]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市場化思考[J].劉希.教育現代化.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