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碩
舊城改造對于改善當地百姓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但近年來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發生了不少不重視歷史文物古跡保護的事件,忽略了歷史文脈的傳承與創新。當前國內舊城改造普遍存在開發模式的單一化、強度高、改造的項目不科學對當地歷史文化認識淺顯化等一系列的問題存在。本文通過以桂林東西巷改造為例,分析了在改造過程中以文化傳承為基準,以創新為手段等改革策略,以期對今后的舊城改造提供更好的思路,避免改造中的單一性、經濟性,失去地域歷史文化特征。
正陽街東西巷是桂林市明清時代遺留下的唯一的一片且保存比較完整的歷史街巷和舊民居聚居地,位于桂林歷史文化保護發展區中心和桂林古城保護區,以靖江王府為核心,西鄰中山路十字街,東依漓江,南接正陽路步行街、與解放東路相鄰,是名人聚居、百年老字號、抗戰文化和靖江王府等桂林文化集聚地,它的存在是歷史的延續和見證。東西巷的歷史追溯于唐代武德年間,建筑多為磚木混合結構,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道路泥濘,洼地積水,下水道堵塞不流通,電線電纜錯綜復雜等一些問題較為嚴重,不但影響了桂林城市的容貌和城市發展的節奏,更給居住區市民和旅游參觀的消費者帶來了不便。
美國著名城市建筑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面貌、街道的景觀,經過歲月的洗禮和世代人民的刻畫有了其獨特的形式和內涵,是我們區別、認識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1]。桂林作為世界旅游名城及靖江王府作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占地面積最大的潘王府城是歷史文化的有力驗證和延續。以600年的王城文化和明清歷史文化作為文化背景。對東西巷改造中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定位是實現古都風韻和現代化商業完美結合。
1.傳承商住一體布局,凸顯桂林本土文化元素。
文脈是一座城市在長期的發展建設中形成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觀的氛圍和環境,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積淀。特色則是一座城市的個性、特有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歷史積淀的外在體現。一座城市的文脈如果得不到延續,特色不再,也就會漸漸失去其魅力和吸引力[2]。正陽街東西巷自唐代武德年以來就是桂林商業文化繁華的中心,曾經很多桂林“老字號”都是從這里興起的,如“張永發”的染布、“熊同和”藥店、“又益軒”米粉、“鴻慶隆”月餅、“車馨蘭”生切煙等等,當年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著名品牌,對于現代桂林人來說這些名詞離得越來越遙遠都以消失匿跡。恢復老字號,延續本地歷史文脈,傳承傳統文化,是東西古巷保護與改造的一大亮點[3]。在規劃保護的修繕過程中要以還原歷史本來面貌的態度,對名人府第、老字號舊址、特定文化符號進行如實考證,原地保護或重建或紀念,以傳承與延續東巷文化中積淀下來的生命活力。
2.傳承本土建筑特色,凸顯時代氣息
桂林作為擁有“國際性風景旅游城市”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兩頂桂冠的城市,具有獨特的自然山水城市風景優勢和淵遠流長的歷史文脈。桂林城市特色屬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而建筑多為民國時期傳承明清建筑式風格以青磚低矮建筑居多。東西巷目前屬桂林城市唯一原生態老城區,其源可追溯于唐代武德年間,是桂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地帶,明朝藩王靖江王府是桂林遺存完整具有歷史底蘊的古建筑,且城外有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墻。其傳統建筑汲取了歷史文脈發展之精髓,使其傳統建筑的風格、造型、體量、色調在國內獨樹一幟,其建筑占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坐落于山水之中,與山水融為一體,形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
東西巷的改造中建筑形式是改造的核心。對該舊區的規劃,必須濃縮桂林城的千年歷史,要做到古樸大方而且雄厚,發揚老桂林本土的建筑特色,讓人們延續對老桂林建筑文化的傳承。因此,在東西巷改造保護中需要兼顧歷史、現實與未來,在改造中需要將古代建筑工藝與現代建筑工藝傳承與創新[4]。根據桂林本地建筑文化和氣候因素,東西巷的建筑形式采用嶺南騎樓形式。通過騎樓建筑的形式與內容去分析比對一般建筑形式,有如下優點:
(1)能嚴格區分交通分流線提高交通的流暢性與安全性,有效的減少或避免交通事故,又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運用馬路空間。(2)桂林屬于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潮濕,可以很好地做到遮陽避雨的作用。(3)打破了商家單門獨戶的束縛,有效的形成灰空間,增加了消費者的共享空間,在建筑立面外觀的設計中運用強烈的虛實對比,整個空間層次變化多,可以很好地豐富沿街景致。(4)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擴大居住或商業空間面積。二樓建在人行道之上,不但有效地滿足商業活動的需要,還可很好地彌補室內空間的不足等弊端。騎樓建筑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其建筑優勢,體現與彰顯出商、住建筑的個性與特點,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桂林本地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等。
在這次東西巷的改造和創新中。在街區設計和布局中可以以歷史年代為軸線,選用時代劃分的形式,比如桂林經歷了唐、宋、明、清以及至今。每個街區都凸顯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特色展現和文化氛圍。街道是表現城市文化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廊道,因此在街道設計中注意以人為本,注入自然條件,這樣才能營造出宜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內涵。在小巷街景的設計中要與藝術相結合,以藝術中形式美法則為依據,注重色彩、線條、凹凸、和諧等幾個元素方面,達到新改造的小巷街景能很好的體現傳承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5]。
3.注重景觀設計,凸顯歷史文化名城
縱觀歷史文化名城往往因歷史名人名事而“名”。因而,東西巷要想充分展示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不能忽視名人名事的城市雕塑的作用,城市雕塑往往是一個城市的點睛之筆。在每個街區都有一些雕塑的呈現,動態和行式不一,主要以唐宋明清以及現代人生活的場景,可以讓游客更好的參與其中并融入其中。在這些場景中還原老桂林特色的人物場景,比如有挑著擔子賣米粉的,磨菜刀和磨剪刀吆喝的人,小孩子的嬉戲場景,在街頭鬧事看書的舉人,在路旁或樹蔭下簡單工具理發的場景等等。建筑有時給人的感覺是堅固的,冰冷的,若是有雕塑人物或動物的融合,以及雕塑展現當時生活的場景會更形象的讓初次來桂林的游客更能深刻的了解桂林,熟知桂林和留念桂林。
正陽街東西巷改造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現存有的危房、殘破的道路和錯綜交叉的電線都存在威脅人的生命安全,亦影響市容。這次的改造會整體改變現存有問題,同時又會增加其亮點。對于目前各個城市日益趨于雷同化,要使城市具有自己的特點、個性與可識別性,最經得起考驗與最有效的保護方法就是延續城市的歷史遺產與歷史文脈。在一個城市中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礎又在于文化[6]。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觀中貫穿的靈魂與城市發展的血脈,又是城市發展極具活力的視覺要素和構成城市形象的關鍵。故在城市改造中重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增添城市活力的重要因子。樹立文脈延續意識,在舊城改造中借鑒其他城市對舊城改造的經驗和措施,將現代與歷史的元素充分融合,打造成桂林市對外展示形象的又一張新名片,同時也給作為國際旅游城市的桂林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并給社會和當地居民留下彌足珍貴的印記。
[1]丁靜蕾,鄧冰.以人為本,傳承文化—談武漢戶部巷的保護和更新[J].華中建筑,2005,(04):116-117
[2]江增光,郭文.旅游地居民空間權能感知、旅游影響感知及開發態度的關系----以江南古鎮同里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6,(01):188-191.
[3]黃偉林.歷史文化名城桂林[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4]耿彥波.從舊城改造到古城保護—走出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困境[J].文化縱橫,2013,08):36-45.
[5]溫軍鷹.自然景觀城市設計理念研究——以桂林山水城市為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6]余斌,楊超等.景觀生態視野下景德鎮生態文化及產業建設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02):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