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這首詩寫于1279年的深秋,此時,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首沉郁蒼涼寄托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詩多處用典,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
詩歌頷聯化用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中“新亭對泣”的典故:“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詩用典來寫山河未改,風景依舊,可人民多已不見,故以“新亭對泣”表達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的愴懷故國的心情。
頸聯“蘆荻秋”引用了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中的“故壘蕭蕭蘆荻秋”。在劉詩中,蘆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在這里,作者寫自己像秋天飄落的蘆花一樣,隨風而去,表達將為國殉難的決心。這里有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零苦!“舊家燕”是引用劉禹錫《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舊家燕現飛往何處?現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去安身呢?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怎一個悲涼凄慘了得!
尾聯化用望帝死后化為杜鵑的典故。盡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詩人也不愿離此而去,但元軍不讓詩人在此久留,因此肉體留不下,就讓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不已的杜鵑鳥吧。詩歌用典生動地表達出了詩人雖被迫離開故鄉,絕無生還之望,但一片忠魂終歸南土的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