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爽,徐小芳,田大方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自2005年西溪濕地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截至到2015年底,我國林業部門已批準建立不同類別、不同級別的濕地公園1200余處。總面積約357.8萬hm2[1]。建設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一種成功模式,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和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濕地公園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對于濕地公園功能發揮現狀的研究較少,而功能作為濕地公園存在的重要意義,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正確認識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對于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指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于城市濕地退化問題越來越嚴重,保護城市濕地的提出是必然的趨勢[2]。濕地保護對于城市生態平衡,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有重大意義。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游覽游憩等功能,對其功能現狀的準確認識,是有效保護濕地、合理利用濕地的基本保障,是濕地保護與管理決策的科學依據,是增強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的重要手段。在我國,濕地公園建設尚在初期,很多濕地公園的保護與建設是以獲取經濟效益為目的,為濕地公園的管理發展埋下了隱患[3]。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對于城市濕地的保護意義重大,使城市中濕地保護與管理體系更加完善[4]。因而本文對城市濕地公園功能和存在問題的剖析可為城市濕地公園更好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基本的參考。
2004 年,國家建設部首次批準建立了“山東榮成市桑溝灣城市濕地公園[5]”,從此城市濕地公園迅速發展。依據原國家建設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城市濕地公園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且適宜作為公園的天然濕地,具有保護利用濕地資源,集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6]”,這一概念充分體現了濕地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一些學者把城市濕地公園解讀為“城市或周邊人工營造或自然濕地基礎上,通過園林造景、綠化美化來營造或重建濕地生物生境,維護城市生態系統,以及休閑游憩的優美環境,提供人們休閑、游覽、娛樂、受教的區域”[1]。
從濕地公園的定義及濕地公園分類其功能就已有很廣泛的討論,除濕地公園自身類型復雜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濕地公園對于生態、經濟和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濕地公園有國家級和省級兩個級別,其中國家濕地公園由國家林業局負責管理。城市濕地公園有國家級和地方級兩個級別,并分為天然城市濕地公園和人工城市濕地公園,統一由住建部管理。除所主管部門不同外,城市濕地公園與濕地公園有本質區別,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體系的一部分,以保護濕地生態為主,充分發揮濕地的生態功能。定位上強調濕地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適當利用。而城市濕地公園在保護、科普教育、休閑娛樂功能上沒有輕重之分,同等重要。定位上打造各功能之間的平衡,實際建設上更側重于休閑娛樂、游覽、休閑功能的發揮。
2.2.1 濕地保護與恢復
城市濕地公園與一般意義上的公園有很大差別,其主要目的是保護濕地,擴大濕地面積,實現濕地功能有效發揮。
《城市濕地公園設計導則》指出“城市濕地公園設計應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生態優先的基本原則,圍繞濕地資源全面保護與科學修復制定有針對性的公園設計方案,始終將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公園的首要功能定位”在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規劃中,各地都會堅持生態保護與恢復的原則,對于濕地公園內濕地生態系統及濕地系統生物多樣性進行重點保護。嚴格控制水源保護區及其它生態環境敏感區內的相關建設,保護特有的棲息地、古樹名木與歷史文化遺產,合理利用場地原有自然與文化資源。通過規劃濕地保育區、生態緩沖區的設置和一系列隔離保護措施對濕地資源有效保護。
另外,各地濕地相關部門實施生態用水工程、植物恢復工程、生物建設工程、污水凈化工程加強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功能,有效避免濕地生境退化,重建或修復濕地功能喪失的濕地生態系統。濕地公園對濕地保護和恢復,有利于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7]。
2.2.2 科普宣教
濕地公園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園類型,科普宣教功能是保證濕地健康發展的重要功能[8]。城市濕地公園由于自然資源的優勢,對于科普宣教的發揮更具優勢。濕地公園科普宣教主要是通過展示濕地類型、濕地動植物資源、濕地景觀和生態特征、濕地生態功能、濕地文化和生態文化等宣傳普及濕地相關基礎知識,提升人們保護濕地的意識[9]。科普宣教場所主要包括濕地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中學、科普長廊游道等。
2009年11月2日中國唯一的一座國家級的濕地博物館——中國濕地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館址位于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二期外圍,建筑面積20200 m3,展示面積7800 m2,是全國首個以濕地為主題博物館。集研究、展示、教育、科普于一體,在科研科普、濕地保護宣傳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2.3 合理利用
城市濕地是城市周邊最具美學和生態價值的自然斑塊之一, 是城市特色的主要組成部分, 也是發展城市旅游業的重要載體。現代化的都市景觀與充滿野趣的城市濕地共同構成和諧豐富的城市人居環境。我國濕地合理利用形式包括濕地旅游、濕地養殖、濕地文化活動等。
政策因素是濕地保護的決定性因素,但有關濕地保護及濕地公園建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卻少之又少。同時,在國家強調保護耕地的大背景下,許多單位和個人將目標轉移到了濕地,導致許多濕地被占用。合理的政策會對濕地及濕地公園的建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濕地公園的管理者在濕地公園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均會收到政策因素的很大影響。
一方面,濕地公園的建設剛剛起步,在公園建設發展過程中,往往出現經費缺乏、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地方政府只能舉債建設,這就導致了地方經濟負擔嚴重。另一方面,濕地公園的建設在前期所體現出的經濟功能不明顯,不能得到地方政府部門的高度認可。
濕地公園建設的基礎是濕地資源,城市化無疑不可避免的促進了對濕地的侵占,有些濕地還成為廢水的排放地,濕地面積逐漸減少,濕地污染日益加劇。隨著濕地周圍人口數量增長,對于濕地的圍墾也是導致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之一
濕地公園的建設作為科普和監測重要的一環,對于濕地保護與利用有著重要意義。濕地的價值是是否建立濕地公園的關鍵,濕地價值的分析就需要借助諸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但這方面的研究較少。
濕地是建立城市濕地公園的基礎。研究表明,城市中的濕地是伴隨城市化進程中受人類產業活動影響退化得最快的土地類型之一[10]。雖通過濕地公園的建立,搶救保護恢復了一大批重要濕地和野生動植物棲息,有效保護濕地物種多樣性,但退化趨依舊明顯。究其根本,引起城市中濕地退化主要因為濕地公園建設和發展在我國尚處于起始階段,在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4.1.1 建設速度過快,法律體系和制度建設緩慢
總體上看,2009年后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數量急劇增長,只在2009年新增試點國家級濕地公園就有62處。與此同時,在濕地保護方面的法律卻還不完善,國家級直接適用于濕地保護的法規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另外,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和國家林業局頒發的部門性管理辦法和標準如《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國家濕地公園評估標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和《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辦法(試行)》等;省級的保護濕地的法律法規,目前只有吉林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和浙江省有省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適用于全省、自治區區域內的濕地保護條例[11]。另外,部分濕地公園管理機構不健全,相關濕地保護制度不健全,濕地規劃建設措施不合理等都限制了城市濕地公園功能的有效發揮。
4.1.2 濕地公園發展不平衡
截至到2015年,已批建的試點國家濕地公園已達705處。地方濕地公園發展建設則相對較為緩慢,在數量及面積上嚴重失衡。在區域分布上看,某些省份如湖南、山西、新疆等濕地公園的建設發展速度較快,濕地公園功能發揮較好。而有些省份濕地公園數量較少,濕地公園的濕地面積在省份總濕地面積上占比較少,濕地公園功能發揮也很不理想。
4.1.3 濕地保護形式嚴峻,保護措施不到位
全國約一半的自然濕地以及具有重要價值的人工濕地都尚未得到有效保護,其中大部分濕地適合建設濕地公園對濕地進行保護。如不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科學規劃濕地系統,并納入未來的城市規劃體系之內,這些濕地的功能將很快退化并徹底喪失。
4.2.1 強化濕地公園法律制度體系建設
關于我國濕地公園的建設只有一些管理辦法、標準,缺乏應有的法律制度保護體系。保證各級濕地公園合法的的地位是濕地公園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解決濕地公園管理建設體制問題的有效前提。在缺乏專門國家濕地保護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加強各濕地公園管理辦法的規定,表面執法混亂、執法不明、執法沖突的問題,做到有法可依。同時還應加強執法監督是濕地公園健康發展。
4.2.2 加強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的科學性
我國濕地公園規劃建設過程中,應積極邀請有關專家參與。準確定位公園的建設目標、建設性質,分析公園建設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克服規劃建設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特別注意的是要著重強調科研監測的科學性和重要性及其成果對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的指導作用。
4.2.3 加強濕地公園的管理
科學管理是濕地公園建設發展的關鍵環節。在管理體制和方法上,針對每個公園都應建立自己的管理辦法、制定管理計劃、引進管理人才等提高管理水平。此外,在管理經營上,必須明確保護優先的建設準則,強化公園建設目的和公益性質。
4.2.4 強化濕地公園建設的功能意義
濕地功能是濕地公園建設的主要目的,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是為旅游休閑和經濟效益,而是更好的是自然資源惠及全人類,為子孫后代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濕地公園的建設特別是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是對國家意識和民族理念的有效強化,是進行環保愛國教育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