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麗,王 茂
(美尚生態景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 214000)
隨著城市園林的蓬勃發展,藥用植物不再僅僅作為藥材使用,人們將一些具有觀賞價值、保健作用的藥用植物用于城市園林綠化中,如桔梗、羅勒、金銀花、香樟、桂花、迷迭香等已經廣泛應用[1]。黃芩作為一種常見的藥用保健植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藥用歷史,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距今已有兩千年[2]。而且由于黃芩黃酮顯著的臨床療效,目前已在醫學方面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我們僅僅熟知其醫藥作用[3],對它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卻不甚了解,目前,只有少數森林植物園將其引種栽培。近年來,由于黃芩自身的優良特性逐漸被人們發現,也開始將其用于城市園林中。本文旨在分析黃芩的園林應用價值和功能,為園林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黃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屬于唇形科黃芩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認為它是半野生半家種植物。黃芩原名“芩”,因草色發黃而得名“黃芩”。黃芩株高為30~120 cm,主根呈圓錐形,表皮棕褐色,根粗壯,肉質層肥厚,折斷面顏色鮮黃,在空氣中暴露一段時間后,逐漸變成黃綠色,幼嫩的根部則呈黃色,而且表皮具有紋路,多年生老根髓心腐朽,呈褐色,中空;莖四棱形,莖干被上曲至展開的微柔毛或者無毛,莖基部匍匐在地上,且基部分枝較多;單葉對生,有短柄,質地堅紙質,全緣,披針形到線狀披針形,葉片光滑或沿中脈疏被微柔毛,葉背密布下陷腺點;小堅果卵圓形,黑褐色,具瘤,近基部腹面具臍,無毛,并且包裹于宿萼中;種子淡棕色,橢圓形,千粒重為1.49~2.25 g[4,5]。
黃芩春季返青以后呈嫩綠色,夏季繁茂時候呈現出較濃的的綠意,極大的豐富了城市園林色彩;同時黃芩花期較長,從7月初至9月份花朵盛開,總狀花序頂生,花冠奇特,其緊密偏生于花梗一側,而且它還具有豐富的花色,目前黃芩的花色主要有藍紫色,其次有紫紅色和白色[5],在開花季節,花冠繁茂,群體效應顯著,片植可以營造出一種野趣十足的花海氛圍;黃芩可進行不同花色的搭配種植,做專類觀賞園,也可與其他地被花卉組合,色塊栽植,做模紋花壇,從而達到豐富園林綠化層次,提升景觀觀賞性的效果。
黃芩的地理分布非常廣泛,據統計我國黃芩屬植物有102種,50個變種,南北方均有分布,而且多為野生資源[6]。黃芩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喜溫暖氣候、喜光、具有較強的耐寒性,成年黃芩地下部分可在 -35 ℃環境下安全越冬,次年返青,返青后70~80 d出現花蕾;同時,黃芩還具有較強的耐旱性和耐瘠薄性[7],在山頂、山坡、林緣、道路旁等向陽較為干燥的地方生長較多,不耐澇,種植地以壤土和沙壤土為宜,土壤pH值以中性或者微堿性為宜,適當輪作。
由于黃芩對惡劣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特別適合目前城市綠化土壤普遍瘠薄的現狀,適合于花帶、花境、花壇邊緣栽植,路邊、林緣草地片植,在私家花園設計中可與巖石園點綴栽植配合使用,亦可在藥草園內收集栽植,還可以用于工廠區以及土壤瘠薄的地區的綠化,所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極大。
黃芩的根、莖、葉中富含黃芩苷、黃芩素,而黃芩苷具有很強的抗菌、抗微生物的作用,因此黃芩的病蟲害比較少,而且對部分病蟲害的發生具有抑制和防護作用[8,9]。黃芩的觀賞期長,觀賞價值高。它是自播能力較強的多年生宿根花卉,一次播種投入便可收獲多年的觀賞;而且耐粗放管理,養護成本低,不但能增加景觀效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養護,極大地節約了城市園林養護費用,城市園林綠化正需要這種多年生、低維護性的植物物種資源[9]。
黃芩繁殖方式簡單容易,一般使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春秋季均可進行,其繁殖速度快,能夠迅速占據空余空間,快速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同時,黃芩植株較為矮小,莖段基部匍匐,覆蓋地表速度極快,能產生極好的觀賞效果。它具有生長期恢復早、葉色翠綠、適應性強等特點,使其能夠成為優良的地被植物。
黃芩作為一種常用的藥用保健植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據有關研究報導,黃芩的根、葉片以及花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含量較高,如黃芩苷、黃芩素、漢黃芩苷、漢黃芩素等,它具有很強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腫瘤、清除自由基以及抗HIV作用[10],可以有效治療呼吸道感染、痢疾、炎癥、熱淋、肺熱咳嗽、高血壓等疾病,其在臨床的抗炎效果比黃連更優,而且不產生抗藥性,生物安全性高。將其制成花茶更有美容養顏、提高免疫力、抗心腦血管病等作用,是優良的地被保健類花卉;而且黃芩豐富的花色使人心曠神怡、神清目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
隨著城市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三廢”逐漸增加,周圍的生活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為改變這種現狀,城市綠化正在不斷完善,地被植物的使用可以凈化空氣、滯塵、增加空氣負離子等,黃芩作為地被植物,不僅可以美化環境,而且由于其基部為匍匐狀,可以快速覆蓋裸露的地面,減少雨水的直接侵蝕,從而保持水土;同時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地面裸露而形成的大氣揚塵污染問題。除了其獨特的藥用功能和生態景觀功能外,黃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耐旱、節水,在建設節約型園林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黃芩一般在種植3~5年后進行翻種,畝產量達到300~400 kg。若以黃芩作為地被植物,能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收獲大量藥材,發揮可觀的經濟效益,尤其符合鄉鎮綠化所注重的低付出、高回報的理念[11],使黃芩既充分發揮園林綠化功能,又體現出自身的藥用價值,完美的將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有機結合起來,為城市園林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因而說其應用有廣闊的前景[12]。
黃芩運用到園林中,能夠起到增加空氣濕度、凈化空氣、降低溫度、防風滯塵、美化環境等作用。此外在黃芩種植區域內設置說明牌,如生長習性、觀賞價值、藥用價值以及其常規使用方法等加以說明,可以增加人們健康知識,寓教于樂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傳統中藥文化,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同時也起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13,14]。黃芩的開發利用,在豐富保健型園林植物種類的同時[15],有助于保護我國植物資源的物種多樣性,從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藥等傳統文化逐漸走向世界,藥用植物作為我國的國粹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結合園林景觀綠化的發展,從藥用保健植物中挖掘并篩選出適合作地被的觀賞材料,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可以起到科普、保健等作用,可謂一舉多得[16],同時也為富集藝術、文化、科學、保健為一體的新型生態保健型園林的營造提供了可能。而黃芩作為一種有潛力的園林地被植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城市發展需要的植物多樣性的園林綠化要求,而且黃芩具有花色豐富、花期長、抗性強、低維護性、觀賞價值高等諸多優點,使得它在景觀綠化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