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珩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昆明分院規劃設計室,云南 昆明 650200)
林業二類調查主要是通過調查和分析林地、森林資源的質量、分布、數量及種類情況,并以此來完成森林總體規劃與經營方案的制定工作。可以說,二類調查工作是制定整體規劃、更新森林管理數據以及限額采伐的重要依據,能夠為林業發展規劃提供有效指導,為森林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及基層林業單位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科學指導經營單位進行林業資源經營管理提供有效地參考信息,對于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探索了林業二類調查的現狀,了解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有效地解決對策,以期對基層林業二類調查質量的提高,促進林業資源的發展提供參考。
近年來關于森林資源保護相關的政策正逐步完善,對于黨中央確立的生態文明建設路線,森林管理人員也在如實執行,并將促進生態建設與發展確立為重要戰略方針,逐步實現由森林生產體系向生態建設系統的轉變。當前,基層林業調查主要是針對森林蓄積量及面積大小,所獲數據信息無法對森林資源生態效益進行客觀反映。如在林業規劃過程中,公益林小班建設需要與森林生態系統實際相結合,使森林生態系統維持平穩,進而構建一套完善的森林生態系統。
林業二類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大量的人力及物力資源投入,調查工作人員工作強度普遍較大,每進行一次林業二類調查,都要對原有數據、小班分布以及林班配置等內容重新規劃,重新進行數據統計,無法及時更新內容,無論是外業調查,還是內業處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外業工作人員需要長時間深入林區開展野外作業,需要獲取多種數據,工作強度較大。此外,每一個周期的林業二類調查都需要當地政府部門投入較多資金,使基層林業經營單位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一般來說,林業經營單位每隔10年開展一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二類調查),很難及時掌握實時的林業基礎性數據。在調查間隔期內,不少項目往往需要二類調查小班的數據,但因為生產單位經營活動造成小班數據已與現地不同,還有很多時候,國家的林業大項目周期都要比調查經理期短。如果利用常規的森林資源調查資料,那么從最早的資源調查、資料收集和數據整理,到最終經營方案的編制完成,這個過程會花費相當長的時間,這樣一來,必然導致經營方案與現實相互脫離,由于二類調查資料信息滯后,使得管理方案的制定缺乏合理性。
由于林業二類調查作業方法滯后、調查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很容易導致調查人員出現逆反問題,工作態度不嚴謹,調查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出錯率升高。同時,因為二類調查間隔期長達10年,由于記錄員以及檔案員自身素質無法滿足要求,使得森林資源檔案在應更新時得不到及時更新,有的甚至林業經營活動結束幾年后依舊沒有更新,對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及時掌握林業基礎數據,制定正常工作計劃造成了不利影響。
當前,為了確保林業二類調查工作質量,需要對林業調查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現階段基層林業調查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等不高,例如:樹種識別能力、土壤識別能力、地形圖識別能力、衛星影像的判讀能力、各種先進調查儀器的使用等等,只有那些專業素質過硬、技術水平較高的復合型人才才能達到現階段林業二類調查工作的要求。同時,現有的外業調查裝備落后,技術含量低,使得外業調查成本高昂、工作量大、勞動強度大,因此,還需要加大對調查裝備及技術的投入力度。
當下,我國林業發展正逐步向經濟、社會與生態共同發展的方向轉變,一直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進行林業建設,始終以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為奮斗目標。因此,需要不斷提高林業二類調查工作質量,使其不斷完善。而現階段林業二類調查工作的側重點無法很好反映森林生態狀況,為此二類調查工作需要在林業結構、生物量以及物種多樣性等方面加強調查。同時,從建設目的來看,商品林與生態林從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評價存在明顯不同,那么二類調查技術體系也應存在一定差異。要促進生態公益林建設,則需針對林業生態特征、功能及效益等內容展開調查。區域不同,森林結構分布及其生態特征也會表現得不一樣,這就需要規劃人員能夠從實際出發,合理地劃分森林的生態功能等級,制定完善的具體針對性的調查內容。
此前的林業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因此根據林業經營單位實際情況,可以改為1年或幾年一次,不需再像過去一樣開展周期性的大面積的調查,而是以局部范圍補充調查為主。由于林業產業結構逐步調整,林業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各基層林業單位的資源變化幅度基本很小,森工企業更是如此。而且林業數字信息平臺也已建立基本完善,森林資源檔案每年都能做到有效調整,這項操作已經十分便捷。一旦林業資源發生變化,就及時對森林資源的分布、數量以及質量變化動態進行更新,也就是對林業資源相關數據實施動態化管理,當資源出現變更時,就能及時更新相關資源數據,以便更加準確地反映資源狀況,這些資源信息也是林業部門作出決策所需的重要依據。另外,在林業二類調查過程中,可以在使用傳統調查方法的基礎上引入遙感技術、GIS技術以及GPS技術以及無人機技術等,再加上專題數據平臺的有力支撐,能夠有效提高二類調查對森林資源的動態化、數字化以及科學化管理水平。
每個林業經營單位可以專門設置資源變化檢測小組,小組成員約3~5人,就能滿足該林業經營單資源檢測與檔案調整的工作需求,利用最新衛星影像和舊的衛星影像對比,一旦小班的資源情況發生變化,只需對數據庫和圖面加以調整,并根據新獲得的數據實施監測,對過時的數據進行修改。如果基層林業經營單位認為本次調查與上次調查存在出入較大,可采取現地落實等方式,對小班各項因子信息進行現地核實并作出相應調整。這種一年一次資源數據更新,加強監測管理,能夠比之前10年一次調查更加省時省力,數據往往更加真實可靠,如此一來,調查單位因人員老化、縮編等原因導致的人事工作壓力也會得到緩解,同時,也能有效降低勞動強度,人員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調查成本也隨之降低。通過不斷加強森林資源監測調整,能夠使森林資源數據得到及時更新,這樣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資源數據,了解其消長變化規律,這些信息是各級政府作出相關決策的重要依據。
基層林業經營單位應及時將管理范圍內的資源增長、消耗等變化情況向上級林業主管部門上報,并以此對檔案數據加以比較與調整,及時更新二調小班的資源數據,確保二類調查工作質量的穩定。建立比較報表制度,通過比較,發現基層林業發展的問題,如作業強度大小、是否違規采伐、是否越界經營等等。這樣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就能夠發揮好監督、檢查及決策作用,并制定出相關決策方案,指導基層林業建設科學有序的進行。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發展,業務量的拓展,二類調查技術隊伍需要完成的任務將更加繁重、技術要求也有明顯提高。為了滿足二類調查工作需要,林業部門對購置二類調查工作所需的各種儀器和設備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對數據采集與實驗測定儀器的改進,才能對森林資源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同時,還應建設一支精明強干的調查監測隊伍,首先,要加強林業二類調查人員隊伍的技術培訓,可通過在崗培訓或外派培訓,還可以采用與兄弟單位互相交流學習等方式,定期進行技能培訓。其次,還可以與院校進行合作,促進產學研統一,從而更好地為二類調查工作提供質量保證。最后,二類調查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加上外業工作任務繁重,也使得調查工作面臨諸多問題,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正逐步推進,需要各級政府的一致努力,所以,為了解決二類調查工作經費問題,應以林業經營單位各部門共同承擔為主,并極積爭取地方財政提供相應扶持,另外,可采用市場運作模式,吸收社會資金,聘請有資質的資源調查單位進行二類調查,對基層林業單位需要的資源數據實行有償提供,這樣以保證二類調查工作適時、有序、順利進行。
森林資源能夠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及時掌握轄區內森林資源的變化信息,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及林業管理部門重要的工作。提高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工作質量,能夠更準確掌握森林資源的消漲變化情況,并采取積極有效地建設和保護措施。這樣不僅能夠使基層林業經營單位工作成效得到提升,也能取得更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因此,對于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的問題,應當及時采取相應地措施,提高林業二類調查工作質量,為林業建設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