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EdSurge網站11月28日文章,原題:在中國,被“虎媽”養大的一代尋求更溫和的教育方法 對于南希·徐(音)來說,童年就是圍著學習轉:每天一大早乘車去學校,放學后有一堆課外活動。到高中,每天要花12個小時做作業。對她來說,這一切都得到了回報。從上海名牌大學畢業后,徐經營了一家教育咨詢機構。
EdSurge最近在全球教育技術峰會期間采訪了南希·徐。徐說,她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虎媽”在其父母輩非常普遍。他們與老師處好關系,規劃好孩子的每一個小時以確保學習時間足夠多。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如今已30歲出頭,很多人也做了父母,他們知道這不是他們想讓自己的孩子所走的路,并質疑強調刻苦學習是否能為孩子踏入社會做最好的準備。
如果不想成為“虎媽”,那會是什么?徐對此回答說,這類新型家長被稱為“熊貓媽媽”,他們想讓孩子做什么都能樂在其中,并能進行自我探索。徐曾經采訪一名“熊貓媽媽”,后者讓喜歡畫畫的孩子去上興趣班,但當發現老師只是在教孩子很死板地進行臨摹后,她便不讓孩子上了,因為不能讓孩子失去創造性。
不過,“熊貓媽媽”也會感到焦慮。他們建立社交圈時會有意識地尋找與其類似的人,以能夠相互支持,否則有可能被身邊的“虎媽”擊垮。后者總說:“我的孩子雖然在上小學三年級,但已經能參加五年級的考試了。”▲
(作者杰弗里·R·楊,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