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
最近一段時間油價的大幅波動引起了廣泛關注。紐約商業交易所的原油期貨價格2016年2月到2018年10月,從最低的26美元/桶上漲到76.9美元/桶,漲幅接近200%。進入11月份以后,原油價格大幅回落,跌幅達到了35%,目前在每桶52美元上下徘徊,抹平了2017年以來的漲幅。如此劇烈且快速的變化背后,除了受供需關系影響之外,還有地緣政治博弈的因素。
在全球一次能源結構中,石油所占的比例高達34.2%。原油交易在國際大宗商品中的交易量常年位居第一位,因此油價的波動對各國經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產油國的石油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油價下跌帶來的收入下降會造成較大的負面沖擊。而對于石油進口國,油價上漲常常會帶來輸入型通脹的壓力。
全球石油資源的分布十分不均衡,接近一半的探明儲量位于地緣政治不穩定的中東地區。影響石油價格除了基本的供求因素外,地緣政治博弈因素不容忽視。在這輪油價下跌的背后,各方力量的角逐若隱若現。目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各國通過約定石油產量以維持油價。
2018年10月份以前的油價大幅度上漲,除了美國經濟復蘇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需求增長之外,OPEC加上俄羅斯的聯合限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今年10月初《華盛頓郵報》撰稿人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領事館遇害后,石油市場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一方面,美國政府對沙特政府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作用態度曖昧,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在公開場合為沙特辯護,避免美沙關系可能出現的波動而影響石油進口;另一方面,作為OPEC的主要 成員國,沙特在號召OPEC成員減產的同時,自身的石油產量卻不降反增。進入11月沙特原油日產達到了1100萬桶的歷史最高紀錄。
客觀而言,油價下跌對延長美國本輪經濟上行周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美國政府為本輪油價下跌做了很大貢獻,似乎也被視為目前石油市場一個很大的擾動因素。
第一,油價下跌可以抑制通貨膨脹,給美國貨幣政策留下更大的空間。特朗普對美聯儲加息的不滿已經溢于言表。但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相對獨立,白宮對其也無可奈何。但如果油價下跌緩和了通脹壓力,美聯儲利率上調的步伐將可能減慢。
第二,低油價也是打壓美國戰略對手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全球經濟并不令人滿意的情況下,伊朗、俄羅斯等國的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美國認為,俄羅斯近年來能夠在烏克蘭等地不斷擴張勢力,伊朗能夠重啟鈾濃縮活動,都離不開石油出口帶來的巨額收入。
目前有一種聲音認為,誰能在低油價下堅持住,誰就能獲得最后的勝利,而沙特的石油開采成本最低能在每桶20美元以下,所以更有優勢。但是,由于各國財政經費對石油收入的依賴程度不一樣,所以石油開采成本價并非最后的決定因素。在油價下跌后,的確可能會發生更多的地緣政治沖擊。在近期油價快速下跌后,俄烏突然爆發沖突是否是一個偶然事件?卡舒吉事件最終將如何收場?伊朗在受到石油出口制裁一段時間后會做出何種回應?這些都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結果卻將投射到原油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油價下跌客觀上對中國有利。但在面對地緣政治角力的過程中,中國該做的應是盡量充當事件的協調者角色,避免直接卷入沖突。同時,在油價低時加快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并與原油進口國約定較低的長期協議價,降低未來油價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者是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