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11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反應靈敏”的威權主義在中國,網絡審查似乎正使互聯網被政府“俘獲”。然而,此類管控并非故事的全貌。自互聯網在中國出現并普及,北京就嘗試將其用于政府治理,密切傾聽并仔細研究網絡輿情,應對、化解公眾的不滿,并創造性地通過互動式社交媒體工具動員公眾。
了解民意向來是中共治理國家的核心要務之一。以前,這主要是通過傳統媒體向中共傳達民眾關切。而在互聯網時代,公眾輿情平臺迅速擴大且變得更為分散,并出現各種可供官員和記者研究的社交媒體言論。
在各黨政部門中,許多官員的職責是發現重要輿情勢頭并提前對公共輿情事件采取措施。與此同時,中國正越來越鼓勵且在某些狀況下要求官員開通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如今中國官方的微博賬號已超過13.7萬,微信賬號逾10萬。從公共浴室、房屋拆遷到水質量問題,中國民眾都可以對官方賬號提出詢問、質疑。官員有可能因在社交媒體上的反應而被公開問責。中國官方新聞機構《人民日報》會定期發布政務微博影響力排行榜。
官方在發生危機期間對公共輿情的反應尤其重要。中國官員已從過去的教訓中汲取經驗——封閉信息無濟于事。
如今,許多地方官員正接受學者和公關企業的密集培訓,以能夠有效處理公共輿情危機。
另外,中國政府機構正利用數字媒體的優勢對公眾發出更有趣且更具互動性的信息。2014年以來,中國官方媒體開始招聘年輕人來管理其微信公眾號。許多此類賬號與其官方名稱不同,并經常將政治與娛樂內容甚至婚戀建議融為一體。這些平臺還極具互動性,例如用戶可以追蹤領導人的出訪軌跡,或是通過轉發官方內容贏得獎勵。
當然,任何政治體制中的“數字化動員”都不完美。但就其協商式和反應靈敏的性質而言,中國的政治體系不同于其他威權體制。▲
(作者瑪利亞·列普尼科娃,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