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梅蘭竹菊合稱“四君子”,文人志士尤愛“四君子”,羨慕其高風亮節。明代有一位御史,名字中就有一個“蘭”字,他為官四十多年,歷任右都御史、漕運總督、南京工部尚書等要職,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后人贊其“一代名臣昌國運,三本奏章振朝綱”。他就是叢蘭。
說到叢蘭,這位明朝的肱骨大臣,不僅嫉惡如仇、不畏權貴,曾向朝廷上書,揭發宦官劉瑾的罪狀,即便遭其彈劾也在所不惜,而且精于邊務、富有謀略,他曾多次到北方邊鎮任官,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擊,凡軍餉輸送、堡壘修筑等邊務,他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如何教子的故事。叢蘭教子,要訣在八個字——“與其身貴,寧要心安”。
叢蘭在朝為官時,同僚中交往最深、引為莫逆的是費宏,兩人討論為學治國可以數夜不眠。后來,費宏升為大學士后,雖然待叢蘭比以前更為真誠,但叢蘭竟自此絕不再因私拜訪摯友。其子叢磐問其原因,他說:“費宏與我現在都官居高位,我倆因私聚會,必有結黨營私之嫌,此外也希望我們的平淡交往可為下屬作出表率。”這段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正與如今所倡導的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不謀而合。
明正德八年(1513)春的一天,叢蘭下朝回家對兒子叢磐說:“今天有個負責會試的官員對我說,他能保證你今年中進士,卻受到我當面斥責。你可知原因?”見兒子面帶不解,叢蘭接著說:“一個人能獲得什么樣的職位,是自己憑努力得來的。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就違背了天理良心。你如果通過不正當渠道得中進士,那么就一定會有一個本應考中的人落榜。讓三年苦讀、數載寒窗的人才名落孫山,這樣做與強盜有什么分別?我對你的期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應得之位。作為右都御史,如果我自己先亂了國法,徇私舞弊,那還有何顏面來執掌天下的風紀呢?”叢磐聽后點了點頭,這段話深深刻在他的心中,成為他為人處世的準則。
叢磐晚年,有相識的朋友邀他回京當官,對他表示與其在鄉下當個小官,哪有當京官瀟灑自在?但是叢磐卻反駁道:“如果誠心濟世救人,就是當最小的官也可因盡職盡責而獲得贊譽。官不在大小,而在濟世救人!一人失職,就有民受苦,一事不遂,政令就不暢通。恪盡職守的要義是害怕應盡之責沒有完成,辜負了百姓期望,怎么能嫌小而好大呢?只要為官一任能為百姓盡職盡責,當政一天為社稷鞠躬盡瘁,我于心無愧!”這位朋友聽完此言,由衷敬佩他的人格。
叢磐為官多年,本可藉父親的影響,為自己謀得更好的待遇,但是他心清如蘭,性剛似磐,不為功名利祿所動,一生牢記父親訓誡教誨,不計私利。在解甲歸田后,他又在文登興辦學校,以其在清廉家風中傳承的高尚品德投身于教書育人,流芳百世。